急性期臥床休息,但不宜側臥,避免患側受壓,並經常變換體位。
給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吞咽困難者下鼻飼供給。
保持室內安靜,護理時動作輕柔,以免加重病兒痛苦。
保持患肢功能位,盡量避免肌肉注射和不必要的手術治療,以防加重癱瘓。
加強皮膚護理。
宜睡硬板床,以防脊柱彎曲或髖關節孿縮。
肌肉疼痛消失後,鼓勵病兒開始做功能鍛煉,並配合針灸、理療、按摩等方法,促進患肢功能早日恢複。
預防措施
做好病兒和易感兒的隔離。
做好病兒排泄物和嘔吐物的消毒處理。
小兒麻痹流行期間,小兒應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受涼和勞累,暫停不必要的肌注和手術(如扁桃體摘除、拔牙等)。
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服小兒麻痹糖丸時不要用開水化後服,以免殺死疫苗。
對接觸患病兒的易感兒,要立即肌注丙種球蛋白。
六、猩紅熱
本病是由能產生紅斑毒素的β溶血性鏈球菌A組菌株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冬春季多見,主要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6個月以內小嬰兒很少發病。
患兒表現
高熱(達39~40℃以上),小嬰兒常有高熱驚厥。
寒戰、頭痛、嘔吐、全身不適。
咽痛、吞咽困難,扁桃體發炎,有時可見上麵覆有白色膿苔。
舌乳頭充血腫脹,酷似楊梅。
發燒12~48小時內全身皮膚彌漫潮紅,可見密集的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皮疹疏密不均,以皮膚褶皺處明顯,壓之退色。
麵頰部潮紅,口唇周圍蒼白。
一周後體溫下降,皮疹隨之消退,疹退1~2周出現糠麩樣脫皮或手、腳大片狀脫皮,脫皮後無色素沉著。
病後2~4周可出現浮腫、少尿、血尿、高血壓等急性腎炎表現。亦可發生風濕熱。
血中白細胞明顯升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治療辦法
大劑量青黴素靜點或肌注7~10天。
有中毒性休克者應積極抗休克治療。
護理要點
呼吸道隔離至咽炎消失、咽培養3次陰性為止(自治療起不少於7天),有化膿性並發症應延長隔離期,輕病人可以在家隔離休養。
急性期要絕對臥床休息,以減少並發症。
發熱出疹時要供給足量的水分和營養,大病孩要注意口腔衛生,可以勤用淡鹽水漱口。
保持皮膚清潔,出疹時禁用肥皂擦洗皮膚。皮膚脫屑時不要用手撕剝,可用消毒剪刀修剪,以免繼發感染,皮疹搔癢嚴重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皮膚幹燥塗以植物油類。
定期門診複查尿常規。
預防措施
早期發現病兒,早期隔離,早期用青黴素治療。咽培養三次陰性才能上學。
集體兒童機構發現病兒時要檢疫10天,接觸者如有咽峽炎應及時用青黴素治療。
患兒的衣服、玩具和其它用品,可拿到外麵進行日光下曝曬。
在猩紅熱流行期間不要帶兒童到公共場所,保育員或兒童患咽峽炎時應暫時隔離並給予青黴素治療。
七、流行性感冒
簡稱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力很強。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遭傳播,冬末春初多見。
患兒表現
突發高燒、畏寒、頭痛、背痛、四肢酸痛及乏力。小嬰兒可以突發抽風,發熱一般持續3~4天。
咽痛、幹咳、流涕、眼結膜充血、流淚。
頸部淋巴結腫大。
可伴有腹痛、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耳血中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大單核細胞增加。
咽分泌物中分離出流感病毒。
治療辦法
抗病毒治療,可用金剛烷胺,病毒靈等。
並發細菌感染時要用抗菌素。
對症治療,解熱鎮靜、止抽等。
中醫辨證施治,用清熱解毒等方劑。
護理要點
呼吸道隔離到體溫正常後三天。
發燒時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食,鼓勵病兒多喝水。
保持口腔清潔,多漱口,咽痛時蒸氣吸入,鼻塞時用1%麻黃素滴鼻,頭痛、全身痛明顯時服止痛藥。
高燒病兒,口服或肌注阿斯匹林、安痛定等。配合物理方法降溫。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定期用紫外線消毒或用漂白粉擦洗家具和地麵,室內可用食醋加水一倍稀釋後每日熏蒸30分鍾,連續3~4日。
呼吸道分泌物要用0.2%氧胺溶液或漂白粉消毒,用具和衣服可以煮沸消毒。
預防措施
在流感流行期間,盡量減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外出時戴上口罩。
用滅活流感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或接種減毒活疫苗。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
八、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蚊蟲叮咬後傳播。夏秋季流行,多發於2~6歲的兒童,豬是乙腦的主要傳染源。
患兒表現
高燒、頭痛、嘔吐、嗜睡,甚至昏迷和抽風。
頸發硬,下低困難,肢體痙攣性癱瘓。
嚴重者出現高顱壓、腦疝、呼吸衰竭,休克等。
血液檢查白細胞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加。
腰穿檢查腦脊液呈病毒性腦炎改變。
血中特異性抗體檢查濃度增高。
治療辦法
降溫、鎮靜止抽、脫水降顱壓,興奮呼吸中樞、糾正循環衰竭等。
恢複期和後遺症期要加強肢體按摩和功能鍛煉。
護理要點
隔離病兒,直到體溫正常為止。
臥床休息,保持室內安靜、涼爽、空氣新鮮。
發燒期間宜吃清淡富有營養的流食或半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