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幼兒的疾病防治(5)(3 / 3)

給吃高熱、少渣、易消化和不易產氣的食物,逐漸增加飲食量。

發燒時最好用物理降溫。

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不要用力,不能用瀉藥。便秘時可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

保持皮膚和口腔衛生。

病兒的大小便,要用2倍的5%來蘇水或10%漂白粉攪拌後放4小時再倒掉。

病兒的衣服、食具及其它用品均要煮沸消毒。

預防措施

發現病兒早期隔離,早期治療。

定期為食堂、飲食服務行業工作人員做大便培養,發現帶菌者立即治療,並改做其它工作。

做好傷寒和副傷寒甲乙菌苗的預防接種工作。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滅四害,注意飲食衛生,加強糞便無害化管理,保持水源不被汙染,教育兒童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第七節)神經係統病

一、化膿性腦膜炎

簡稱化腦,是各種化膿菌所引起的中樞神經係統感染性疾病。多見於嬰幼兒。

患兒表現

突然發燒,體溫達39℃~40℃以上。

頭痛、嘔吐、煩躁、嗜睡、抽搐甚至昏迷。嬰兒不會說話則抓耳撓腮、用手拍頭、怪聲哭叫。

頭後仰、頸發硬、前囟門飽滿鼓出,勉強低頭時雙下肢屈曲。

嚴重時心率減慢,顱壓增高,兩眼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規則或四肢冰冷、脈摸不清,口鼻或其它部位出血。

血中白細胞數明顯升高(可達2萬~4萬/mm3)中性粒細胞也增多。

腰穿時腦脊液外觀混濁甚至膿性,壓力高、細胞數明顯增多,蛋白高、糖低,檢菌能查到化膿菌。

治療辦法

選擇有效的抗菌素殺菌消炎,一般在症狀消失、體溫正常後3~5天,腦脊液檢查正常時才考慮停藥。如果是大腸杆菌或綠膿杆菌性腦膜炎療程至少四周以上。

脫水降低顱內壓。

抽搐時要用鎮靜藥鎮靜止抽。

高燒時采用各種方法降溫,以減少氧的消耗。

注意體內水鹽平衡,防止酸中毒。

護理要點

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室內清潔、空氣流通,盡量減少一切外界刺激。

給高熱量流食或半流食,不能口服者可用鼻飼或輸液補充。

昏迷時應取側臥位或頭側平臥位,隨時清除嘔吐物或口腔分泌物以防窒息。

保持口腔清潔,可經常用棉杆蘸生理鹽水擦拭。定時翻身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

驚厥時用藥物止驚,並要在口腔內放入包裹壓舌板的紗布墊,以防咬壞舌頭。

發燒時用50%酒精擦浴或頭置冰袋,用退熱藥。

密切觀察呼吸、全身反應及瞳孔變化,有異常時隨時報告醫生進行及時處理。

腰穿後要去枕平臥4~6小時,不要突然坐起,以防發生腦疝。

二、病毒性腦炎

本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腦實質的炎症。常見的致病病毒有單純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腸道病毒等。

患兒表現

發病前數周多有上感和腹瀉等病史。

突然高燒,體溫達39~40℃以上。

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嗜睡,重者昏迷。

部分病兒興奮亂語、哭泣吵鬧、煩躁不安似精神病發作。

脖子發硬、肢體癱瘓,或口斜眼歪、眼球固定。

腦脊液檢查見壓力增高、外觀清亮、蛋白和細胞數輕度增加,糖多正常。

血中白細胞數正常或偏低。

治療辦法

甘露醇靜注脫水降顱壓。

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

應用能量合劑促進腦細胞代謝,恢複腦功能。

應用抗病毒藥,如皰疹淨或阿糖胞苷抑製或消滅病毒。

應用轉移因子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

止抽、鎮靜、降溫。

護理要點

急性期臥床休息,將頭側臥(歪向一側)。

給營養豐富的飲食,不能進食者下鼻飼補給。

昏迷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防止發生肺炎。保持床鋪平整、幹燥,骨突起部位要定時按摩或墊氣圈,以預防發生褥瘡。

癱瘓的肢體用足托及棉墊保護好,早期對癱瘓肢體,做被動按摩、運動、推拿並保持功能位,防止形成畸形。

有精神症狀者要多關心,避免斥責及一切不良刺激。

煩躁不安者,要加床欄架,以免墜床跌傷。

預防措施

在病毒感染流行季節,避免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以防止引起感染。

托幼所、小學校,如有發病患兒應做好隔離消毒工作。

三、中毒性腦病

本病是全身感染性疾病時出現類似腦炎表現的一組症侯群。多在敗血症、重症肺炎、中毒型痢疾時並發。

患兒表現

除原發病的各種表現外,出現:

高燒、頭痛和嘔吐。

煩躁、抽搐、昏迷。

暫時性肢體癱瘓。

腦脊液檢查壓力高,外觀清亮,蛋白和細胞正常。

塗片檢菌陰性。

上述表現多在24小時內消失,不遺留後遺症。

治療辦法

積極治療原發病。

脫水降顱壓。

止抽。

高燒時用濕毛巾等物理方法降溫。

糾正脫水、酸中毒。

護理要點

針對原發病采取相應的護理辦法。

保持呼吸道通暢。

必要時作氣管切開和人工呼吸。

四、癲癇

本病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病因複雜以反複發作性抽搐為主的神經係統綜合征。多因產傷、窒息、顱內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顱內占位性病變等引起腦細胞損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