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幼兒的疾病防治(6)(1 / 3)

患兒表現

大發作:突然意識喪失、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麵色青紫,瞳孔散大,四肢硬,抖動1~5分鍾緩解,抽後睡,醒後頭痛,對發作無記憶。

失神小發作:突然靜止不動,短暫的意識喪失,兩眼凝視(發直)或上翻,語言中止,手中持物墜地,但不跌倒,無抽搐,發作持續2~10秒,不超過30秒鍾可緩解,但對發作無記憶。

嬰兒痙攣症:多見於3~8個月嬰兒,發病時出現陣發性頭和軀幹前屈,上肢呈摟抱動作,每次1~2秒,往往一連串發作,間隔數分鍾,抽後喊叫一聲。

精神運動型發作:發作時表現為不認人,打罵、撕衣、毀物、亂摸、轉圈、解紐脫衣、無意識行走或奔跑、感覺異常等。每天一次或數次,或數日一次。

植物神經型發作:長期以腹痛發作為主者稱“腹型癲癇”,以頭痛為主者稱“頭痛型癲癇”。也有表觀為經常發作性發熱,全身無力、胸悶、痛心跳、腿痛、多汗等。

腦電圖有各種癲癇波型出現。

治療辦法

積極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

長期、規律、單或聯合,足量,全程應用抗癲癇藥,定期複查,慢慢停藥。

抽搐發作時要鎮靜,止抽,吸氧及保持呼吸道通,暢。

護理要點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睡眠不足及過度興奮和感情衝動。

避免暴飲暴食及辛辣帶刺激性的飲料和食物。

避免歧視病兒,以防止心理變態。可照常上學,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長期規律服藥,服藥期間避免單獨外出和參加有危險性的活動(登山,遊泳等),以防意外。

平時注意冷熱,增強體質,防止呼吸道感染。並發感染時抗癲癇藥量可暫時加大。

定期門診複查。

發作時要防止舌咬傷,窒息和外傷,發作停止後要保持安靜,專人看守,以防意外。

發作頻繁的小兒應限製在床上活動,並加用床欄,防止墜床。

預防措施

做好產前檢查,提倡優生。

孕婦在懷孕期間應盡量避免感染等疾病。

作好圍產期保健,防止缺氧,窒息及產傷。

對高熱驚厥病兒要積極治療,防止腦損傷後變成癲癇。

五、高熱驚厥

本病是指在上感或其它傳染病的初期,排除了其它導致抽搐的原因後,體溫超過38℃以上時突然出觀的驚厥發作。多發生於6個月~3歲小兒,5歲以後很少見。這與大腦皮層分化不完全和神經髓鞘發育不完善有關。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

患兒表現

體溫驟然升高達39~40℃以上。

體溫升高12小時內突發驚厥,發作時雙眼凝視或上竄、意識喪失、四肢強直抖動,多在10分鍾內緩解。發作後意識清楚。少數可以持續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在同一次患病發熱過程中一般隻發作一次,很少有發作兩次以上者。

腦電圖慢波增多,熱退2周後恢複正常。

少數可轉為癲癇,發作次數越多,轉為癲癇的可能性越大。

腦脊液檢查正常。

治療辦法

用藥物鎮靜止抽。

及時退熱。

積極治療原發病。

護理要點

發作時患兒側臥位,以防誤吸窒息。

針刺人中、合穀。

用酒精擦浴或肌注退熱藥等各種方法降溫。

乏氧時要吸氧(發作時)。

預防措施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間斷服用抗驚厥藥。典型高熱驚厥不必長期服藥。

積極控製驚厥發作,防止腦缺氧損傷。

易出現高燒驚厥的病兒,家庭中要常備解熱鎮痛藥,一旦發燒及時用藥防止出現高燒。

六、小兒急性偏癱

本病是指生後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一種以偏癱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常見的原因有各種感染造成的腦血管炎、變態反應性腦血管炎,顱腦外傷,心血管疾病、驚厥後腦損傷等。

患兒表現

病前有發熱、感冒等症狀,也可以無任何表現。

突然一側肢體不好使,越來越重,或者是一側肢體反複多次發生短暫性癱瘓,也可以是左右肢體交替發生運動障礙,最後癱瘓固定下來,部分表現一側肢體癱瘓,數小時後恢複正常或者僅有短暫的肢體無力發作。最初肢體無力,後強直,膝反射亢進。

突然癱瘓者常伴有失語、高燒、昏迷和驚厥。

吞咽困難,吃東西反嗆,發音障礙,半身感覺障礙,癲癇樣發作。

智力和行為障礙,學習困難,不能分辨左右,易激惹。

周圍血象和腦脊液因原發病而異。

腦血管造影、CT、腦室造影等可出現異常。

治療辦法

積極治療原發病,包括抗菌素、激素治療。

抽搐時用抗癲癇藥。

腦水腫時要用甘露醇脫水。

適當應用各種擴血管藥。

對癱瘓肢體進行被動運動、推拿、按摩、體療、理療和針灸。

護理要點

根據原發病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對癱瘓肢體及早進行被動運動,防止肢體攣縮和關節強直、畸形。鼓勵孩子進行患肢主動運動鍛煉。

七、腦性癱瘓

本病是指在出生前或圍產期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的一種腦疾病。常見的原因有腦缺氧、感染、早產、核黃疸、顱內出血、各種顱腦畸形等。

患兒表現

四肢硬癱,抱起時兩腿交叉象剪刀一樣,足跟懸空,足尖著地。兩上肢常象挎著籃子一樣,膝反射亢進,有病理反射。

也可是一側偏癱、兩下肢癱(截癱)、一個或3個肢體癱。

不自主和無目的地運動,如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睡眠時上述表現消失。

肌張力減低,反射弱,意向性震顫(越注意力集中時震顫越明顯),走路不穩。

智力落後。

說適困難,視聽覺障礙,學習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