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幼兒的疾病防治(6)(2 / 3)

癲癇樣發作。

治療辦法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著重進行功能訓練。

理療、針灸、推拿、按摩。

抽搐病兒應用抗癲癇藥治療。

試用營養腦神經藥:腦複康,γ-氨酪酸及維生素B等。

護理要點

供給充足的營養,多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增強患兒機體抵抗力。

保護患兒安全,防止跌傷。

合理有計劃地進行長久的運動功能訓練,包括基本訓練、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言語訓練,預防肌肉攣縮措施等。鼓勵孩子多主動運動,多說話。

八、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MBD)

本病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小兒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緒不穩等表現的一組綜合征。可能與出生前後有輕微腦損傷,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男孩多見。

患兒表現

活動過多:小時候不安靜,上學時坐不住板凳,小動作多(敲桌子、吹口哨等)。

注意力不集中:幹啥都不能持久,上課思想開小差(聽鳥叫,看窗外),不能參加正常兒童感興趣的活動等。

衝動任性、情緒不穩,易哭易笑,易喜易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計後果,易出現意外事故。

各種不良行為:打架鬥毆、偷竊,逃學、說謊等。

學習困難。

動作笨、精細動作不靈便、字跡不正、解鈕和解鞋帶不靈活。

腦電圖有多棘波或棘慢波。

上述表現在青春期後亦可能逐漸改善。

治療辦法

以教育和訓練為主。

中樞神經興奮藥,可以增強注意力,減少過多活動,常用藥物有利他林,咖啡因等。

護理要點

耐心細致地體貼病兒,盡量不要采取責罵和體罰措施。多加教育和訓練。

上學前服一杯咖啡(含咖啡因100~150mg)或一杯濃茶,可增加注意力,興奮中樞神經。

采用藥物治療時要隔期到醫院複查。

九 、癔病

也稱歇斯底裏,是由多種因素造成思想,情感等障礙而以各種形式突然發泄出來的一種疾病。常由明顯的精神刺激因素,如過度氣憤、委曲、悲痛、激動等而誘發。主要見於年齡較大的孩子。

患兒表現

突然嚎啕大哭,在地上打滾,哭喊不停,伴有臉白、臉紫或大小便失禁。

年長兒表現為一陣陣急躁,又哭又唱,表情手勢富於情感色彩。人越多,持續時間越長。

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毀物打人等,但沒有嚴重的摔破或跌傷。

四肢挺直,或肢體抽動,可伴有感覺減退或消失,突然失明、失語。

在暗示下容易犯病。

瞳孔對光反射存在。

腦電圖正常。

治療辦法

暗示療法:指出某藥對此病非常有效,然後皮下肌注生理鹽水、肌注B12(帶色),靜脈緩慢推鈣劑(可引起周身熱感)等,常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針灸、理療。

針刺治療。

中醫治療(采用舒肝理氣,寧心安神法)。

護理要點

消除或離開使患兒產生情緒激動的精神因素或環境。

注意消除周圍環境的不良暗示影響,如家人或周圍人對疾病驚惶萬狀,對病兒過度照顧等。

做好精神安慰,解除精神緊張因素,建立對治療的堅定信心。

建立規律的生活製度,發揮病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對精神因素的強烈情感反應。

預防措施

不要對小孩過分的溺愛和遷就,使之養成喜歡表揚,聽不得批評、任性的性格。

家庭和學校對兒童加強正確的教育,鍛煉和培養。

十、神經衰弱

本病是神經官能症的表現形式之一,多因長時間的精神緊張(如學習負擔過重、成績不好、家庭環境不如意等)而引起。當某些疾病(如貧血、傳染病、中毒、內分泌障礙等)削弱了神經係統的功能活動性基礎上,在精神因素下更易發生。

患兒表現

入睡困難,躺下很長時間才能入睡。

睡眠淺,即使有輕微的聲響也會醒來。

愛做夢。

白天萎靡不振,急躁、易激動。

頭痛,頭暈,食欲不振。

記憶力差。

治療辦法

藥物治療:咖啡因,溴劑,穀維素,維生素B1和B6等藥物口服。

睡眠障礙時睡前適當服用鎮靜藥,如安定等。

中藥:靈芝片,刺五加片,養陰鎮靜丸等。

針灸。

護理和預防耐心細致作思想工作,解除心理負擔。

妥善安排好學習、文娛活動時間,保證睡眠時間。

學習困難時加強輔導,幫助小兒趕上學習。

鼓勵孩子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以積極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困難。

十一、小兒顱內腫瘤

小兒顱內腫瘤約占全部腫瘤的15~20%,多在5歲以後發生,絕大多數是惡性腫瘤。

患兒表現

常在清晨出現頭痛,早期為間歇性,以後為持續性。以前額和枕部疼痛多見。有時患兒出現強迫體位。嬰幼兒不會說故常用哭喊拍頭來表示。

常在早餐後出現嘔吐,偶為噴射狀。

複視、斜視,視力減退,檢查眼底可見視神經乳頭水腫。

小腦腫瘤,可有肢體運動失調、肌力下降、肌張力低、眼震。腫瘤壓迫第四腦室時出現腦積水。壓迫腦幹時出現小腦症狀。

腦幹腫瘤,可出現顱神經癱和肢體癱(硬癱)。

大腦半球腫瘤,癲癇發作、偏癱或輕偏癱。

垂體及下丘腦腫瘤,有生長發育遲緩、性早熟、肥胖、尿崩症、垂體功能低下等。

顱骨X線平片有指壓痕跡、顱縫裂開,蝶鞍擴大破壞及鞍上鈣化點等改變。

CT掃描可發現顱內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