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檢查,關節附近軟組織腫脹,關節軟骨麵發生破壞和退行性變。
晚期可發生關節脫位,造成畸形和活動受限。
治療辦法
根據關節穿刺液塗片檢查細菌結果選用抗菌素治療,病原菌未明前選用慶大黴素和紅黴素聯合靜點。
皮膚牽引能減輕疼痛、便於休息,並能防止病理性關節脫位。
關節腔穿刺如為漿液或漿液膿性時,要每1~2天穿刺一次,同時關節內注射抗菌素。如為積膿,則要早做關節切開引流術。
護理要點
保證足夠休息,須臥床。
供給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關節功能位,以防關節畸形。
關節疼痛時可局部熱敷、減少活動、避免受涼。
二、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本病是最常見的足部畸形,多因胚胎時期某種原因造成發育停頓、子宮內受壓、肌肉發育不良引起肌力牽引不平衡或肌腱附著位置不正常等原因所致。男孩比女孩多見。
患兒表現
前足內收,全足內翻和下垂。
行走困難,病肢小腿肌肉萎縮。
足部X線檢查有骨骼位置畸形。
治療辦法
1個月~1歲的嬰兒用石膏固定矯正畸形(Kite石膏矯形石膏療法)。
6個月~6歲的小兒,石膏療法不理想者用蹠內側組織鬆解術。
護理要點
從新生兒期就要開始多次按摩患足,持之以恒,一般於12~24個月多能恢複正常。
三、先天性髖脫位
本病是四肢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係由於髖臼發育不良使股骨頭向外上方脫出而致。女孩多見,左側多發。主要與遺傳、韌帶鬆馳、體位與機械因素(如臀位產等)以及髂腰肌攣縮等因素有關。
患兒表現
會走時間晚,走路跛行(點腳)。雙側髖脫位時走路左右搖擺,象鴨子一樣。
大腿短而粗,小腿細而長,臀部扁而寬,患側腹股溝短或消失,臀部皺紋升高或多一條,患肢短。
平臥屈髖屈膝各90°,外展下肢困難,有時聽到股骨頭滑入髖臼內的彈響。
患肢單腿站立時對側骨盆下垂。
單側脫位時平臥屈側90°,患側膝關節比健側低。
會陰部寬大,病側大粗隆向後外上突出。
髖關節X線檢查: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出現延遲,脫位側股骨頭向外上方脫出,髖臼發育差。
治療辦法
9個月以下小兒,手法複位後將雙下肢保持高度外展位,用三角尿墊、蛙式位夾板或吊帶保持4~6個月,一般均可治愈。
3歲以下小兒麻醉下手法複位後用蛙式石膏與外展支架石膏固定6~9個月。
4~7歲兒童要手術切開複位,可根據具體清況采用關節盂唇切除、骨盆截骨術或髖臼挖深等方法。
8歲後小兒治療效果不理想,常留下不能耐受遠距離走路和體力勞動,腰疼、髖疼等後遺症。
與肌肉係統一樣,當骨骼係統受到疾病侵犯時,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的表現。故一旦發現孩子有運動方麵的異常,除考慮神經、肌肉疾病外,還要及時做骨科檢查。某些先天性骨骼疾病,生後或生後不久多可發現,這時一定要有早期就診的概念,不要認為孩子太小,過一階段在說。這樣往往失去了早期治療的良機,很可能給孩子造成終生的殘疾。
骨骼係統感染性疾病多由化膿菌引起,治療上除大量應用抗菌素外,早期切開引流亦非常重要。先天性畸形疾病大多數隻要早期及時定位固定一段時間後多可治愈,而晚期則必需采用手術方法矯正畸形。
骨骼係統疾病的治療療程大多數比較長,故日常的生活護理與培養孩子戰勝疾病的信心也是治療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