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發現疾病的方法
盡早發現嬰兒的疾病,作適當的處置,是十分重要的。母親應當在平時仔細觀察,注意是否有下列異常現象。
一、精神好壞
嬰兒得病後精神會變壞,因此可用精神好壞來判斷是否患病。
俗話說“與其看大便,不如看臉色”,嬰兒即使有拉稀的現象,但臉色、精神很好的話,便不會是重症。嬰兒的大便有時會因生理因素變得比較柔軟。此外天冷或其他生理原因也會造成鼻塞。但如果因為感冒、支氣管炎等疾病而造成的鼻塞或咳嗽,精神就不會很好了。
一般狀態下的觀察咳嗽:嬰兒有時會因為氣溫變化而發生咳嗽。但是如果咳嗽嚴重,半夜咳醒,咳嗽的同時有嘔吐等情況,應請醫生檢查。如果精神很好,咳嗽情況不太嚴重的話隻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再作觀察即可。
嘔吐:有時睡覺時翻身,或運動之後會有輕微的嘔吐,這種情形不必擔心。如果持續不停地嘔吐,臉色變青,精神非常不好的話,應請醫生檢查。
腹瀉:有的嬰兒因為體質上的原因,大便會變得柔軟。有時會混有顆粒,或變成綠便,或混有黏液,也就是所謂的拉稀。但是隻要精神很好,不發燒,一天排三四便次的話,就不必擔心。如果精神不好,沒有食欲、發燒、拉稀,則即使每天隻有三四次,也應注意。
臉色:生病的時候臉色會變壞,剛開始發燒時臉色會變得通紅。臉和平常不同時,應當注意是否患了疾病。
體溫:將嬰兒的衣服脫光,仔細觀察身體。許多傳染病的初期,會出現紅疹。
發燒
抱著嬰兒如果感覺很熱,應當及時測量體溫,如果發燒,就應當視作是疾病的開始。
健康狀態下的嬰兒體溫,在黃昏時分達到37.4℃、37.5℃是很平常的。如果精神很好,達到37.5℃左右,也可視為一般的熱度。
尤其在炎熱的季節,或水分不足時,即使沒有患病,也會出現短暫性的發燒現象。
二、呼吸
嬰兒在哭泣之後、洗澡之後、活動之後、哺乳之後,呼吸或脈搏都會稍微加快。
睡著的時候如果呼吸急促,把手放在胸前可以感到心髒“撲通撲通”地跳動,這可能是開始發燒的現象。應請醫生檢查。
(第二節)如何選擇家庭醫生
一、盡量選擇附近的醫生
嬰兒出生後,一定會需要醫生的幫忙,即使十分健康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生病。
趁著嬰兒健康的時候,趕快決定找醫生。
照顧嬰兒確實很麻煩,平常媽媽又必須注意育兒事項,因此如果能找一位附近的小兒科醫生當家庭醫生就很理想。如果沒有小兒科時,盡量找熟悉的內科醫生也沒關係。因為,與其花30分鍾的時間帶去找小兒科醫生,倒不如找附近的內科醫生,以減輕嬰兒的痛苦。
原則上應在鄰近範圍內尋找醫生,不管多有名的醫生,若離你家太遠,反而會增加困擾,如果有汽車,而母親也會駕駛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不過這得依家庭狀況決定。
二、最理想是小兒科醫生
有的媽媽在生產一個月後會到婦產科接受檢查,同時順便讓嬰兒也做檢查。但是,媽媽還是應該為嬰兒選擇一位小兒科的家庭醫生。
由於是嬰兒的主治醫生,當然應該選擇小兒科醫生。
幾乎大部分的內科都包含有小兒科,由招牌中可得知醫生是否有小兒科專業。
外麵有許多內科小兒科的廣告板,請盡可能地選擇小兒科專業醫師,因為如果兼任內科的話,大人也可以去看診,這樣就很可能會被大人所患疾病而傳染。
三、多聽聽他人的評語
優秀的小兒科醫生必須附帶數個條件。
例如:是否喜歡小孩,是否能指導母親有關家庭護理。最初求醫時,如果對醫生完全不了解,的確是令人困惑。
這時候可以詢問其他母親,如果評價不錯,應該不會太差。
聽聽附近居民、媽媽前輩們的評語來選擇醫師和醫院。若是碰到自己難以解決的或必須到大醫院檢查的時候,能夠馬上介紹有專業醫師駐診的醫院的話,像這樣的醫師也就是值得信賴的了。
四、能詳細說明病名和藥性的醫師
選擇能夠詳細地說明嬰兒罹患的病名、藥性的醫師,當然醫學用語說了也不太明白,但能夠簡潔容易理解地說明,並且有耐心聽取疑問的醫師,不是能讓人從心裏信賴嗎?因此,媽媽心中若有疑問點或不知道的地方,要讓媽媽無所顧慮地詢問醫師直到明白為止。
五、合得來的醫師
選擇能夠耐心聽取小孩病情,同時也可商討病情的醫師,就不會讓媽媽煩惱問錯了問題是不是太失禮了,或者想要知道的事,又不知該如何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