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賬和拿藥都要等候,媽媽可以考慮,先回家讓嬰兒睡覺後再來辦理。
八、由別的醫生診察時
簡單說出嬰兒的病情,然後說明過去的症狀和診察經過,以及曾服用過的藥。
(第五節)診察時與診察後
一、初診時的注意事項
因為嬰兒不能自己陳述身體的症狀,媽媽必須隨時觀察他的情形。第一次要接受診察時,盡量由媽媽帶孩子去,並且帶著母子手冊,以便詳細說出疾病的情形。
如果事先記錄下列要項,就能夠把握要領告訴醫生。
體溫前天晚上、早上的體溫和正常體溫。
食欲有無增減或平常的情形。
情緒和平常一樣或不穩定。
尿、糞便、嘔吐、咳嗽、出疹等的情形。
藥什麼時候吃了什麼藥?
二、簡單的說出症狀
就醫前,先在腦子裏整理出病兒的症狀及經過。而且依序說出什麼時候發生什麼症狀,及其經過。
三、就醫前不可供給牛奶
就醫時,經常發現嬰兒口中含有糖果,也許是母親用來哄小孩的,但是卻讓醫生感到困擾。
就醫前,避免一切飲食及牛奶,才不會妨礙醫生觀察口內的情形,或需空腹抽靜脈血做特殊檢查。
四、受診時的禮貌
就醫時,應該穿著容易穿脫的衣服,最好是上下分開,而且開前襟的。
因為這樣在診察的時候容易解開鈕扣,讓他能夠立刻接受診察。讓嬰兒睡在診察床上時,也要由媽媽幫他脫下衣服,等待醫生檢查後再穿上。有的媽媽都委托醫生和護士做,站著什麼也不做,但是嬰兒會比較放心由媽媽來做。
相反地,如果擔心坐在旁邊的孩子咳嗽,會傳染給自己的孩子,不要露出一副緊張兮兮的表情,可以假裝哄嬰兒一樣地帶孩子離開座位。長時間等候看病時常會傳染到其他的疾病,因此媽媽要臨機應變。
我們常可見到等得不耐煩而大聲吵鬧或在地板上爬的嬰兒。媽媽不妨帶著他玩喜歡的玩具、跟他說話、念圖畫書給他聽,讓他在等候診療時不會厭煩。
五、不可任意加上病名
表達出病狀後,不要任意判斷病情,隻要盡量說出正確的病狀即可。
感冒時,醫生想知道嬰兒是否流鼻水、咳嗽、食欲等情況,母親應如實以告。
六、說出基礎性的疾病
病兒是否患有基礎性的疾病(心髒病、癲癇),即使是難以開口的疾病也要說出來,否則無法進行正確的治療。
七、懷疑是傳染性疾病
如果病兒有水痘的話,在掛號時就應大聲說出,這樣就不必和其他患者待在同一個候診室,可是仍然須遵守禮儀。
八、以哄騙代替斥罵
有很多母親在醫生麵前斥罵哭泣的小孩子,其實還不如采取哄騙的方法,小孩一哭,對診察及治療都有莫大的妨礙。
而且為嬰兒哭泣而憤怒是不值得的,最好以哄騙的方法,才能得到效果。
九、母親必須平靜
如果母親緊張、急躁,會讓小孩煩得不安,如此一來,就無法達到效果。
十、把嬰兒抱在膝上
必須到了3歲以後,小孩才能獨立坐在椅子上接受診察,在此之前,必須由母親抱在膝上。
有時候小孩可能會哭鬧不停,必須在母親的幫助下,醫生才能輕易診察。
用雙膝蓋壓住嬰兒的腳,右手抓住嬰兒的雙手,以左手按住頭部,如此嬰兒就難以動彈。
十一、對診斷處方有疑問時
此時就要憑醫生和母親平日的關係,如果兩者間有良好的信賴,當然便於詢問。
千萬不可過於懷疑,如果有疑問,應該直率地說出來。
但是醫生的知識有限,超過專業以外的問題,很可能無法完善的回答,此時應依賴彼此的信賴感。
如果母親很信賴醫生,醫生反而會竭盡所能地診察。
十二、急病時
半夜發高燒、休診日不斷嘔吐……大部分的母親都有過這種經曆。
一般母親都無法判斷,是否該立即接受診療,其實隻有輕微的發燒,可以等到早上,如果有其他症狀,請參考下一章的《由症狀分辯疾病》。
平常多與主治醫生建立信賴關係,這樣在急病時,比較容易得到醫生的幫助。
最近有些醫院在休診日,也備有良好的急求設備,最好在電話邊寫下這些醫院的聯絡號碼。
十三、遵守指示以接受正確的診察
必須依照規定服藥,不可由自己判斷中止服藥。
如果醫生指示必須在餐後服藥,就應更加遵守。
如果媽媽隨便判斷,中斷嬰兒服用醫生開的藥或隻讓吃一種藥,而使得他的病無法治愈,醫生則會認為是吃那種藥還治不好,所以可能是其他疾病,而導致判斷錯誤。此外,即使沒有出現症狀,細菌還活在體內,中止服藥時常會再發病。擔心有副作用而不想吃藥時,要向醫生表明,他會為您解說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