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價值觀:為孩子指明正確的方向(4)(2 / 3)

3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心理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通過環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心理暗示。尤其是一些單親家庭或是有殘缺的家庭,尤其要注意根據孩子的性別加以正確的引導。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朝著正確的性取向發展。

4對性別倒錯嚴重的孩子要有耐心,進行逐步誘導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較嚴重的性別倒錯現象,家長千萬不要著急,可以先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然後再逐步誘導其向正確的性別發展。比如說女孩子出現了嚴重的男孩傾向,父母可以帶孩子去逛逛女性商店,訂閱女性雜誌、書籍等,也可以和孩子談談女性常關注的話題,如服裝、化妝品等,可以為女孩穿上漂亮的服裝,可以給她留長發等。這樣使孩子逐步走進女性世界,慢慢的通過觀察、學習,逐漸從心理上接受自己是個女孩的事實,進而擺脫性別倒錯的錯誤心理認知。

12我就是想拿別人的東西

——杜絕偷竊

雷洋的老師有一個紀念幣很吸引雷洋,雷洋想借來看看,可這枚紀念幣對老師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拒絕了雷洋的要求。可雷洋對這枚紀念幣仍然念念不忘。一次,雷洋看到老師把紀念幣放到了辦公桌裏,而且沒有鎖上抽屜,雷洋就偷偷地把這枚紀念幣拿走了。

老師發現紀念幣不見了,就向學生了解情況,後來一個學生說看見雷洋午休時去了趟教師辦公室。老師找到雷洋,問他是否看見了那枚紀念幣。雷洋卻說沒看見。經老師耐心地教育,他最後承認是自己拿走了。

在一次班會上,老師結合此事對學生進行了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教育。雷洋的母親知道此事後找老師說,雷洋沒有拿別人東西的毛病,對這枚紀念幣他隻是喜歡,拿回家玩玩。雷洋的母親毫無原則的袒護和姑息,致使雷洋沒有認識到隨便拿別人東西的錯誤,後來逐漸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隻要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就想方設法地偷來。

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產生這種行為的概率在青少年當中還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心誌發育還不完全,對事物的認識還有偏頗,自製能力不是很強。當他們碰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往往會一心想要占有,結果就出現了隨便拿人東西的現象。事實上,他們不是不知道隨便拿人東西是不正確的,但是對這種錯誤的認識還不是很透徹,而且遇見吸引自己的東西,沒有如成人一般克製自己自製力,結果就出現了這種“偷盜”的行為。

青少年出現這種偷竊行為是最使父母擔心的。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在父母的眼裏,這樣發展下去是很危險的。事實上,青少年的偷竊行為並不像父母所認為的那樣嚴重,它與成人的偷竊是不同的。成人偷盜,都是有明確的目的,是在已經明確地意識到會對別人造成損失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行為。青少年則不一樣,他們的“偷盜”動機隻是自己喜歡,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可能給別人造成的損失,他們也許知道這麼做不對,但沒有完全明白這麼做為什麼不對。因此隻要教育得法,讓青少年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麼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得到解決的。

在實際生活中,青少年偷盜現象中比較普遍、同時也比較嚴重的就是偷家裏的錢。究其原因,一方麵是有的家長對孩子管得過分嚴格,當孩子看到有的東西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看到別人吃零食而家長不滿足自己時,就去拿家裏的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往往這時候,孩子對拿家長的錢覺得無所謂,反正是自家的錢。一方麵是部分家長的錢到處亂放,而對自己的錢或東西又心中無數,孩子拿錢花了,家長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習慣。還有的是孩子受不良影響,虛榮心強,從家裏偷錢買東西分給大家擺闊氣。

雖然青少年偷盜和成人偷盜有本質上的區別,但父母對此也不應掉以輕心。畢竟,孩子隨便亂拿別人東西是一種不良的壞習慣。如果發現孩子平時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必須加以重視,幫其改正。小的錯誤不及時糾正,錯誤嚴重了再改就難了。就像上麵例子中,雷洋在老師的教育下本來認識到了偷拿老師的紀念幣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可是雷洋的家長對他袒護和姑息遷就,結果雷洋小偷小摸的行為不但沒有得到改正,而且造成了接二連三偷拿同學東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