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警惕淪為外企的“圈錢板”(1 / 1)

專題

作者:黃湘源

“我們離推出國際板越來越近了。”中國證監會尚福林主席話音剛落,就見市場中,國際板概念股連續暴漲,先跟著創業板股票“私奔”而去了。與此同時,大盤卻陷入了極度的恐慌。

這與其說是“國際板推出的條件快要成熟”的一個有力證明,不如說是對未來國際板時代市場風險的一種警示。畢竟,對於“極重融資極輕回報”的中國股市,不管這板那板,到頭來都是始亂終棄的“圈錢板”。B股如此,創業板如此,國際板看來也不會例外。

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副主席史美倫不理解國際板會成為外企圈錢工具的說法,因為她對中國股市的圈錢本質還是缺乏了解。內地的股民在一次次的滿懷希望然後失望的過程中,對於新生事物已經有了不小的警惕,警惕市場創新,會不會再一次淪為強勢利益團體對弱勢投資者的又一次掠奪。“新興+轉型”的內地股市之所以至今猶自榮膺“最佳提款機”之稱,其道理也就在這裏。

我國B股市場的建立,在當時條件下本不失為改革開放的創新之舉,結果,B股市場最終不僅讓絕大多數投資者望而卻步,也沒有新的企業願意再在B股上市。其失敗的原因並不在於美元計價或港元計價,而是由於其初始目的就隻是為了彌補外彙資源不足,而不是為了讓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更談不上讓國內投資者分享引進國際資本的改革開放成果。

再看“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現在也成了令人扼腕的“破發板”。其表麵的原因似乎是“創業的上不了,上了的不創業”,可骨子裏的毛病其實是以市場化名義掩護的對圈錢尋租行為的放縱。這種“三高”所帶來的“破發”,市場為什麼能夠容忍?

所以,如果說要當心B股成為國際板的前車之鑒,那麼,創業板的弊端無疑更是讓人放心不下的心腹大患。我們已經認識清楚,發審機製下的上市“門檻”非但不是隔離風險的防火牆,相反,它不過是在給氣球充氣的時候勒在口子上的那一條繩,而隻是為了在不跑氣的條件下把氣打足,讓氣球飛得更高。在這方麵,“三高”過後就“破發”的創業板,就是一個生動的寫照。

在美國市場,蘋果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在16倍左右,可蘋果公司如果在我們的國際板上掛牌交易,按照創業板的邏輯,市場給出的價格會是多少呢?而如果蘋果的發行市盈率在50倍以上,或者更高,那麼,全世界的“蘋果”又有哪一個不削尖腦袋往中國國際板來上市呢?

所以說,無論推出什麼板,之前都請先解決“三高”發行問題,請糾正“重融資輕回報”的錯誤認識和做法,否則,何談“推出條件成熟”呢。

A股的利弊影響分析

國際版是指境外企業在中國A股發行上市的板塊。這些境外企業在A股上市後,因其“境外”性質將被劃分為“國際板”。國際板正在成為繼創業板之後,中國資本市場創新的又一個大動作。

正方

觀點1國際板推出有助於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要求真正和國際接軌,要求很多企業無論是在企業製度,還是財務、管理等方麵有顯著的提高。

觀點2為了保障融資功能暢通,積極的股市政策或將伴隨出現,從而對市場和藍籌股產生利多影響。

觀點3有分析人士指出,國際板題材股的啟動,預示著市場新的熱點已經出現,而且這個題材的炒作很可能形成持久性不錯的熱點。

反方

觀點1國際板上市的股票多為大盤股,其巨額融資需求可能會成為市場不能承受之重。

觀點2國際板的估值標準與A股不完全一樣,今後有了海外標準,如果這些上市企業質量更優,可能對A股藍籌公司帶來更大的價格比較性,會構成相應的壓力。

觀點3國外公司若以較低市盈率上市,有可能會將A股估值水平再向下拉一台階,尤其是創業板和中小板衝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