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一族用保險撬開“生活之門”(1 / 1)

規劃

作者:張強

年輕人的事業和生活剛剛起步,依靠自身資金實力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更加需要借助保險來分散風險。

進入七月,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大學生走向社會,踏入新的人生階段。然而,如今激烈的社會競爭,巨大的生存壓力,惡化的生活環境,讓年輕一族的美好青春、似錦前程麵臨著不小的風險。

尤其是日前新聞裏報道了上海25歲白領女碩士疑因連續加班“過勞死”的消息,花樣年華過早凋謝讓大家唏噓,更給每天忙碌不停、忽略保障的年輕人敲響了警鍾。沒有人可以永葆青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未雨綢繆,利用合理的保險規劃應對未來的風險,防範青春過早地被疾病、意外等侵蝕。

意外保障不可缺

案例故事一:小王剛畢業不到一年,由於工作關係,經常需要在外麵奔波,他也非常喜歡旅遊。曾有保險營銷員推薦了幾款意外險,但是他感覺自己年輕力壯,就婉言拒絕了。

沒想到在一次等待紅燈時候,一輛失控的小車衝上了人行道,雖然小王眼疾手快躲開了衝撞,但還是摔到地上受了傷,在醫院躺了半個月。看著長長的醫療帳單,全勤獎也沒了,而肇事司機遲遲不肯賠償,他隻有自認倒黴。

其實,年輕人是意外發生率最高的人群。我們身邊的風險無處不在,意外險可以幫你坦然麵對意外,抵禦風險。意外保險的一大特色是保費低廉,這類保險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是很實惠的。

友邦保險專家意見:在購買保險時,年青人應該把意外險這樣的保障型險種放在首選位置,這種保險往往保費較低,大部分人都能夠承受,但保障又相對較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麵對風險。在有了足夠的保障型保險以後,再考慮購買養老、投資類的保險。根據一般的規律,專家建議,保險費支出占投保人收入總額的5%~15%比較合適,保險金額累計是年收入的5到10倍。

重疾保障要重視

案例故事二:小張是位27歲的年輕白領,剛剛參加工作三年,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後在銀行工作。小張的想法很簡單:我還年輕,身體好的很,於是他花了四五千元買了一份分紅險,而沒有買健康險。

一段時間後,他感到腹部很不舒服,去醫院檢查被告知腎上有一塊陰影,被醫生建議去腫瘤醫療檢查,後被確診為腎癌。這對年輕的他及他並不寬裕的家庭是個巨大的打擊!這時他想起了曾買的一份保險,可是一翻起保單他後悔不迭:買的是分紅險而不是重大疾病險……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生活成本和壓力的不斷增加,人們容易提早陷入健康和經濟上的煩惱。友邦中國2010年年度理賠數據的統計報告顯示,在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賠償原因排名第一的為“惡性腫瘤”,緊隨其後的為急性心肌梗塞、終末期腎病等。而根據衛生部2008年數據,治療癌症的費用主要在5至20萬,平均值為12萬元人民幣,加上現今漲幅不斷的CPI,治療費用金額還會提升。

特別是近年來,重大疾病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尚處在事業發展初期,儲蓄不多,這時候更多的責任是在自身發展和贍養父母,一場大病就很可能使自己和家庭背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友邦保險專家建議,要趁早及時為自己的人生進行保險規劃,在身體健康時就做足保障。年紀越輕,越早購買重疾險,繳納的保費也相對較低;如果到了年老時才購買,不但條件限製嚴格,且由於收入下降對於保費的承受能力也降低。如果是終身健康險類的產品,更是要及早購買,這樣在繳夠相應年份保險費以後就可以終身享受保障。

盡早規劃更輕鬆

年輕人的事業和生活剛剛起步,依靠自身資金實力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一旦發生意外或不測,就可能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所以更加需要借助保險來分散風險。怎樣買保險才能更實惠呢?友邦保險專家認為,年輕人買保險要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為,盡早為自己建立保障,如果等風險到來時再想起保險就已經晚了。

年輕人在險種選擇上要分清輕重緩急,可以先選擇意外險、健康險,在手頭充裕情況下,再選擇壽險產品,隨著年齡和收入的增長,逐漸建立起壽險、意外險、健康險共同構成的全麵保障的“金三角”。意外險、健康險可以防範因意外、疾病的發生而對家庭財務造成的壓力,壽險不僅能提供生命保障,還可以進行穩健的教育、養老規劃,不會因投資不當而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