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一、對數的理解
我們常聽到一些母親說道:“我家的孩子已經能夠數到100了。”
但是數字這玩意兒並不是說能數到 100就算了事了,能數到100的孩子,當然比不會數的好。但如果僅僅隻是會數,那在本質上,和隻會數到10或20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
有些孩子當你問他幾歲時,他就會伸出那像楓葉般可愛小手掌說:“3歲了。”但這些孩子一定不甚了解他所說的3歲,其實是意味著他從出生到現在已經過了3年的意思。
曾有一個3歲的男孩,他每次要吃餅幹時,就跑到母親身邊說:“給我1塊。”這時候他的母親就從一個罐子裏拿出兩三塊餅幹來給他。乍看之下,這是一件極平常的,細細尋思之下,其實不然,問題出在他並沒有說要什麼東西,他母親怎麼知道他要的是餅幹呢? 還有他隻要1塊,為什麼他母親卻給了他兩三塊呢? 研究者在調查之後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來在那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每次孩子想要吃餅幹時,他母親都說:“好,給你1塊。”孩子長大之後,由於媽媽從來沒有告訴過他那個東西是餅幹,所以他就以為那個東西叫1塊。
還有另一件事,北京某一幼兒園曾舉行過一次測驗,在大班的30個孩子之中,有一半(即15人)能夠從1數到100,隻有一個人他隻能數到20。但是後來在桌子上放20個沙包,再讓這30個孩子數一數沙包的數目,這時候數對的人卻隻有20個人。
由這2件事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在入學前,其實是有很多接觸數字的機會。到底應不應該在入學前教他們數數字呢? 答案是應該教的,母親們應利用日常的機會,灌輸他們“數字的概念”。
無論孩子喜不喜歡,母親們都應跟教育孩子的法則相配合,指導孩子如何正確的認識“數”,因為人的一生實在都跟“數”脫離不了關係。
尤其是在兒童時代的生活或遊戲都必然會與“數”接觸,更應灌輸其正確的數字概念。否則,會像前麵那個例子一樣,將一些不完全或不正確的數字概念牢牢地記在小腦袋瓜裏,將來要改正可就難了。
1+1等於2,2+3等於5,這種簡單的數字加法,都可以訓練孩子推理的能力。我們千萬不可小看這種推理的能力,對將來思考事情、判斷事情等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幼兒期即是為這種推理能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機。
二、數字觀念
把隱藏的數帶到孩子麵前來,這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要點是在於如何將那些抽象、捉摸不住的概念,清楚明白的展示在孩子麵前。
數字這種東西和文字不同,雖然日常的生活離不開它,然而它總是藏著的,輕易不肯見人。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如:孩子對母親說“給我糖果吃”,母親會說“好”,手裏就抓幾顆糖果給孩子。就孩子而言,他已達到吃糖果的目的了,就母親而言,她也完成給糖果的任務。
然而問題就在這“給”的節骨眼上,如果母親在這時候能一邊數著“1顆、2顆一共5顆”,一邊把糖拿給孩子的話,數字就出現了。
同樣的情形,如果母親指著時鍾說“不行,時鍾的短針不是還指著2嗎? 等到短針指到3的時候,媽媽才給你點心,你再等一下吧”!如此孩子便知道點心是要到3點才能吃的,現在才2點,讓數字和時間結合起來,孩子便可以真實地感覺到數字的存在。
像上麵所舉的2個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碰到的,如何運用機會教育孩子,這就在於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