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五教同源歸河洛,夜夢家母訴真情(1 / 3)

第十一回五教同源歸河洛,夜夢家母訴真情

祖師講完河洛,又叮囑明天就要下山的同修,中國的五大教儒釋道回耶其實都是在演繹內在的河洛,隻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

儒教:指儒家學派。又稱孔教。中國曆史上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是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術士。《說文》:儒,術士之稱。《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四書六經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秦始皇焚書坑儒中被燒毀了,所以就隻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五經包括易經都是在闡述內在的河洛的,《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就是在描述明德德滿的天人合一狀態。易經更是直接在演繹河洛完整的變化過程。

釋教:佛陀最初,也就是釋迦牟尼被稱為浮屠,經過西域傳到中土以後,就被翻譯為佛陀,然後將此教稱為佛教。

但是嚴格的說,釋教並不等同於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發展而壯大的,在此以前就廣泛的存在於印度各地了。但是狹義來說,對於中土來說,我們認為儒道釋三足鼎立,也可以認為釋教等同於佛教。佛陀目睹明星升起而徹悟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德相,正是對內在河洛九九歸一的證明。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尊封老子,為了美化唐皇室,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為至高信仰,認為無形無象、玄之又玄、無法言說。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對內在河洛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最好的闡述。

回教:漢地人入伊斯蘭教的都以馬王為性,馬即意馬,第七識轉白淨識後即名白馬,王即心王,第八識心王之舍,金剛乾慧乾三連純陽之地三摩地也,此轉輪法王王舍。所以,馬,王是入伊斯蘭的門戶,故以白帽示現白頭之意,回心之門。這些也都是在示現內在河洛的變化過程中,後天返先天內在的關口。

耶教:《聖經》基督教耶穌說是上帝製造了亞當和夏娃才有了我們人類,耶穌基督教的上帝亞當和夏娃其實就代表一心三藏的三法印,蘋果代表圓滿的自性實相心王舍,蛇代表第七識,是產生一切我執、分別和惑亂的根源,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代表一念無明的開始。上帝即指此白淨識白帝,任何文化不分國度都是以此白淨識為帝的。圓滿的心王實相被譬喻成上帝造的第一個人,遷識的白相被喻為人的一根肋骨,肋有月華相和大力之意,法相大力且柔美,因此被喻為一根肋骨所化的女人。一念無明產生的應身法相就像蘋果被咬缺了一個口,因此被喻為少了一根肋骨的男人。有了男人和女人共處便是慈陰妙雲覆涅槃海的法雲地,從此世界便由此繁衍。這就是基督教伊甸園故事的由來,若以肋字來論,象形文字,相學文化,應該也隻有中華文明才可以編撰出來吧。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