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生“病”了,誰給看看?(1 / 1)

亂彈

作者:周雲龍

做了一檔醫德醫風主題的節目,錄製結束了,嘉賓們意猶未盡,開始比“曬”各自的就醫經曆。

有人出了一道競猜題,他讀中學的女兒,兩個月前到一家大醫院動了一次闌尾炎手術,猜猜一共花了多少錢?

大家像競標似的,從1000元起叫價,一直喊到6000元,沒人敢再往上報價了,這些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平時很少去醫院看醫生,不了解行情。

當事人主動揭開謎底:9000多元,其中自費項目就是2000多元。

大家像看了什麼驚悚的電視劇情,“哇”聲一片,搖頭不解:哪是人民醫院,分明是人民幣醫院!當事人進一步做出解釋:他和醫院的一個負責人還有親戚關係!

參與現場閑聊的嘉賓,有一個平時與精神科醫生接觸較多,他說,普通的醫院宰客盡人皆知,最要提防的是精神病醫院,他們那裏的床位不會像其他醫院那樣緊張,所以,一有人找上門去,他們就要想方設法將人截住。據稱,精神科醫生往往是根據求醫者的臨床“症狀”得出是否有“病”的結論,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理化試驗,在精神病的診斷上都是參考依據。

我有些吃驚,那位嘉賓繼續介紹說,假如一個正常的人被家人送進精神病院,他一定會情緒激動地辯解自己沒有病,精神科醫生據此就可以認定該患者“沒有自知力”,屬於重性精神病的臨床表現,一個連家人都認為不正常的患者,自己還說很正常,顯然是“不正常”的表現;假如“患者”再辯解自己被送來醫院的原因,並歸結到自己家人或上司的迫害,精神科醫生可能會將患者的想法理解為臨床意義上的“妄想”,也會診斷為重性精神病。假如“患者”順著醫生的意思說:“我現在確實不正常”,更會被理解為典型的重性精神病,因為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會說自己有精神病。其實,支持醫生下精神病診斷的不僅是症狀學依據,更有現實利益考量。病房老空在那裏,醫護人員吃什麼呀?要在夏天,連西北風也沒得喝!

這些說法是否有事實根據?無從核查。我知道的是,媒體上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精神病”,而媒體報道出來的,可能隻是冰山一角!想想有些後怕,有什麼不能有病,而有什麼病也不能有精神病、抑鬱症,因為到了精神病院,你已經沒有多少話語權,當然在其他醫院,你也沒有什麼話語權,最多是看與不看的選擇權。

一位寫了大半輩子雜文的長者,在報紙、雜誌上發表的文字多是針砭時弊、激濁揚清,平時為人也一直剛正不阿,而在一個半公眾場合,他和朋友實話實說:年紀大了,現在一走進醫院,就有一種衝動,恨不得當年多生幾個子女,到這個醫院有我的大兒子在住院部,到那個醫院有我的二兒子在急診室,到某個專科醫院有女兒或女婿在門診……現在的醫院,哪敢隨便進啊,沒熟人,哪敢輕易去看病啊?可是,哪來那麼多熟人呢?找了熟人也是要還人情的!熟人不一定要你送錢送物,那更麻煩,你有什麼資本供人家交換利用呢?還是自己多生幾個,省心!

多生幾個就有用了?多生幾個,就能都進入醫院那樣的熱點部門?一個守法公民的突發奇想,不過是自我解嘲而已,況且有直係親屬在,就能保證不被過度治療?其實在今天,越來越多的醫生也已經“病”了,醫院也已經“病”了,你現在去醫院,可能不是看病,而是看病人。

同病之間容易相憐,久病之後容易生恨,憐與恨,都不是祛病的療法。社會肌體上的那些沉屙,治起來也並不難,咱們中國人有中國的辦法,那就是四個字:望、聞、問、切!可惜,新的東西我們沒有拿來,傳統的東西又給拱手相讓了。

本欄目責任編輯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