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本應該坐在教室裏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課的少男少女,為什麼厭倦了學校和課堂,搖身一變成了另一種人?的確需要老師和家長們深思。
3.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
許多的孩子就是在一無人管教、二無思想的情況下,漸漸走向了社會的邊緣,走向了犯罪。
某地戒毒所先後收容的3000多名戒毒人員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占了70%,初中畢業未能繼續就業的占80%,年齡最小的隻有14歲。
在一些鄉鎮,十四五歲的少女自願放棄求學的希望,在懵懂無知中走進了城裏的按摩院、發廊、卡拉OK,幹上了靠身體謀生的職業……
在黃梅縣城,一群行為乖張、動輒以鬥毆為快事的少年常常招搖過市,令人側目。因為他們個個以染黃發為前衛新潮,因而縣城的市民將其稱為“黃毛”。這些人因為天不怕地不怕,黑社會都讓其三分,尋釁滋事成了這些孩子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而暴力是他們解決一切問題的至高選擇。
有些非法的錄像廳對暴力的渲染,也是造成青少年暴力橫行的根源之一。在九江市區,錄像廳、遊戲機室隨處可見,下午3時以後生意漸漸紅火。僅工人文化宮一帶,遊戲機室、錄像廳就不下10來家,錄像廳幾乎都是放映槍戰片、打鬥片和色情片,光顧這些場所的又多是青少年。自網吧逐漸紅火以來,網絡遊戲、聊天的熱度超過了遊戲機室。網絡遊戲內容大多是格鬥、射擊、打殺之類,玩家在遊戲中可以盡情使用暴力。正是這種追求恐怖的刺激和娛樂浸染了“新新人類”對暴力的麻木和對生命的冷漠。
近年來,“古惑仔”暴砍出租車司機的惡性案件在九江等地頻頻發生。在這種令人惶惶不安的氣氛中,許多司機噤若寒蟬,夜晚不敢出車,看到有裝扮怪誕的少年就不敢開車門。
而前幾年發生在黃梅縣的幾起轟動全省的案件更是令人深思:1999年1月,20歲的於某,一次性殺害了其親戚家6口人,這樁駭人聽聞的惡性案件震驚了整個黃梅縣。事件起因是於某對平日該親戚的所作所為一直心懷不滿而伺機報複,作案後的幾天裏,於某還從容地與警方周旋,若無其事地裝出配合破案的樣子。
2001年3月,家住黃梅縣城的17歲的黃某因在金錢問題上與父親發生爭執,竟舉起菜刀連劈數刀,致使其父當場死亡。類似的慘案讓人們在痛心之餘陷入了沉重的思考:孩子怎麼會被教育成了這樣的人?
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正呈上升趨勢,在整個青少年犯罪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達80%以上。這樣的年齡本該在學校裏好好接受義務教育,但他們逃離了學校、逃離了家庭,拋卻了責任、愛心和受教育的機會,在頹廢、空虛中淪為自我迷失的一代。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香港拍攝了一係列“古惑仔”電影,電影中的“古惑仔”都是帶有黑社會性質的青少年團夥,他們在一些香港演員精彩演繹下,成了有血性、講義氣、非常反叛、嫉惡如仇的人,而且他們的生活灑脫、率直、團結友愛,因此受到不少青少年的崇拜。另外,“古惑仔”形象的出現迎合了一部分年輕人的心理:渴望過一種另類而充滿激情的生活。
但這些電影中滿腔熱血豪情建立在黨夥紛爭、黑社會的糾紛之上,俠情仗義與打架鬥毆充斥著劇情,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一時間,染發、紋身、叛逆的“古惑仔”大行其道。
在一些相關網站中,“古惑仔”的忠實追隨者甚至製定了《古惑仔手冊》,聲稱:“如果你能做到以下諸條的話,你就真的可以稱自己為‘古惑’了!”其中一些條文為:
(1)出來混要重情重義。(此條為最重要的一條)要對得起兄弟。
(2)出來混要能打,就算你不能打,你也要能挨打。不要被人兩拳就打暈了,這樣你還怎麼在外邊混呢?
可見,江湖義氣和暴力先行,被古惑仔們奉為“笑傲江湖”最有力的撒手鐧。
三、前程之路上的無助迷失
分析來看,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由於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不具備起碼的道德水準、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沒有自尊和尊重社會、尊重他人的觀念,缺乏個人行為的約束力。另一方麵,他們又是由於在受教育機會缺乏、就業機會悲觀的背景下,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識,難以掌握必要的就業技能,進入合法謀生、自食其力的工薪階層,要想真正地幫助這些孩子,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教育。
在校的學生,我們還可以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那麼走向社會的這類人怎麼辦?麵對龐大的無業青少年群體,我們該如何去做?
“待業青年”一詞,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計劃經濟體製還未受到根本性撼動的緣故,它常常見諸於各種報道之中,而且一直是一個讓人們頭痛的問題,直到今天,這一情況還有愈演愈烈之勢。那麼在目前,初中或高中畢業(失學或輟學)後一直處於無業狀態的“待業青年”到底有多少?中央電視台2003年11月30日的《今日說法》欄目曾提到這樣一組數據:在目前全國2000萬的失業城市居民中,青年人占了51%,這就是說全國目前約有1100萬的待業青年(剩下的則大部分是下崗失業的人員),這確實是一個日漸擴大卻被忽略的群體。與其說他們是“待業青年”,毋寧稱之為“無業人員”更妥。因為在我國的國情中,龐大的下崗失業群體擠壓了他們的就業空間,而他們自身素質和技能的有限又束縛了謀生之路,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自立的精神和能力,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這就足以讓他們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就業的門外。
關於目前我國各個地區失學輟學的青少年人數,我們無法查到確切的數字。某教育機構在2003年末的估計是:全國總人口中,接受大學教育的占5.5%;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8%;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2%;接受小學教育的占35.5%,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可見,接受小學、初中教育的人員正成為就業金字塔底最龐大的基座。
據國情研究專家胡鞍鋼2003年的計算結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為7.7億,失業人口為1.55億,失業率為20.1%。國家統計部門最新測算也顯示,未來5年中國將新增加就業崗位約4500萬個,但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從發展趨勢看,今後一個時期,每年新增勞動力在1000萬人左右,農村剩餘勞動力跨地區流動約6000萬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將要加入到城鎮就業隊伍中。可以說,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
麵對尋找出路的無奈,重慶市一名在家待業好幾年的初高中輟學者說出了這部分人的心聲:現在都急著安排下崗的,誰來管我們?在改革攻堅的特殊時期,就業問題正困擾著許多家庭的兩代人,家長和孩子均感無可奈何,這在全國都是一樣,那麼,教育能不能幫這些孩子一把呢?
對待業青年,國家勞動保障部門早就出台了《勞動預備役製度》,規定待業青年必須參加職業培訓,掌握專業技能才能就業,且須持“雙證”即專業等級證書和畢業證才能上崗。九江市、黃梅縣勞動局就設有就業培訓中心、職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除了收費門檻擋住了一部分人的進入外,更重要的是許多人不願接受繼續教育。所以,這個群體正遭遇著知識和精神的雙重貧困。
22歲的張三(化名)家住南京西郊一帶,在家待業已有8年。他小學畢業,這使他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父母怕他學壞,幹脆供養著他。父親退休後外出給人燒鍋爐,每月掙三四百元,下崗後的母親托人才總算找到了一份在菜場打掃衛生的工作,而家裏有6口人吃飯,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