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關注迷失的一代(3 / 3)

張三最大的樂趣是在家裏養狗和幫人看狗,沒有收入。其實他心裏也很急,有時想到前途就感到一片灰暗。但他缺乏學知識的精神動力,覺得自己大腦的學習功能已經退化。在談到身邊的吸毒、搶劫和黑勢力的橫行時,他臉上掠過一絲詭秘、豔羨的笑:錢來得快嘛。他坦誠地說:要不是家裏管得嚴,他可能早就走那條道了。

出身農家的王強(化名)說:現在年輕人都很厭倦種田,覺得太苦太累,每次跟父母下田就想溜。再說,一年到頭種田,到年終一算還不夠本錢。他的很多同學初中沒畢業就跑到外麵闖蕩,出去一看才知道自己是社會上多餘的人。沒有地方需要他們,除了到流水線上賣苦力。吃不了苦的又跑回來,家裏沒錢供他們學手藝,就隻有在街上遊蕩。

這些遊遊蕩蕩、無所事事的小青年其實危險得很,因為他們對什麼都好奇,且防範意識差,弄不好就會染上毒癮,參與販毒活動,因為鈔票對於他們太有誘惑力了;這個群體的精神痼疾就是貪圖安逸,漠視責任,找不到生活的目標,看不到自我實現的基點,奉行的是一種自私自利、得過且過的“混”的哲學。他們是這個社會蠢蠢欲動、極不安定的一個群體,更因其年輕而成為最危險的一個群體,他們混跡於黑暗勢力中,把陽光關在門外,以叛逆英雄的姿態顛覆社會,漸漸失去了道德、理想、信仰、人性、溫情、尊嚴……更可怕的是,這種精神痼疾像瘟疫一樣蔓延、侵蝕年輕一代,如果不在教育上下功夫,這將會衍生為我們這個民族的災難。

在知識經濟風暴席卷我們身邊的時候,這種知識和精神的雙重貧困者必將淪為現代社會的真正貧困和危險的階層。當然,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失學、輟學人員的就業壓力巨大,這是外部原因之一,但知識、精神的貧困是“迷失的一代”混跡於社會的根本內因。在客觀上,現階段的教育和就業難問題是他們找不到自身人生定位從而迷失方向的根源之一。可見,建立健全的教育體製和方法,實行市場經濟體製,使人們擁有更多公平、公正和平等的受教育和就業發展機會,實現精神文明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穩步上升,是拯救“迷失的一代”免於沉淪和毀滅的最好方法,也是減少和控製這一群體的最好方法。

四、生命價值的不正確體現

長期以來,我們對教育關注的層麵往往停留在諸如“家長不能隻顧賺錢”、“學校要保證升學率”、“加強娛樂場所的管理”等外部因素上,卻漠視了對孩子們的深層心理疏導、健康人格的成長和精神支柱的鑄造等重要的教育指標。

“古惑仔”與“待業青年”群體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學校應試教育中的失敗者,而“差生歧視”現象對於處在渴望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少年來說,無疑又是一隻將其推入社會邊緣的無情巨手。他們早就被所在學校打入“另類”,家長要麼不知內情,要麼聽之任之,而孩子在努力無效的情況下,恐怕隻有邁向社會邊緣的一條路可走了。

“迷失的一代”現象之所以表現得越來越普遍、突出,有其更深層的社會原因。近年來,權力經濟、非法經濟和犯罪經濟利用計劃經濟被打破和市場經濟不健全的過渡期,塑造和激活了一個要“抓住機會、非法完成原始積累、迅速暴富、自我調整社會等級地位”的巨大欲望和夢想。這樣一個非法暴富階層的出現,無疑給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一代樹立了可供“參照的思想”和“行為坐標”。

李四(化名)剛剛20歲,卻是西安市東郊一帶出了名的人物,他很有錢,是一幫江湖朋友的“老大”,他吸毒、販毒、拉皮條,壟斷了這一帶的毒品交易。有位醫生曾這樣描述他:血管裏流淌的其實是滲透了毒素的血液。

他母親喃喃地說,這個兒子算是廢了,從學生時代起一直被老師視為無可救藥的差生,沒有一所學校願意收留他,他父親的棍棒也沒能把他改造成“好學生”。從這位母親的話中,我們就能大致窺見我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而一個“壞”學生是可以帶“壞”一群學生的,從聚集在李四身邊的少男少女身上,李四所具有的這種腐蝕性力量就可以反映出來。他們是這個團夥中的脅從分子和幫凶,無知無畏地沉溺在犯罪的泥潭裏,越陷越深。這些十六七歲的花季少年幾乎都是學校裏功課極差的邊緣學生。

生命價值教育在整個教育結構中的缺失,已經開始引起社會的警覺和關注。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係統缺乏處理學生行為心理的專門輔導機構。我們的學校教育大都以升學、競賽為主旨,麵對青少年種種“怪異”、“叛逆”的行為,忽略了理解和引導,相反卻是粗暴地去堵去封,或者漠然視之。其後果就是把這種發泄要求堵在了教育體製以外,使他們勢必尋求非正常的發泄途徑,於是早戀、迷戀電子遊戲、泡吧、鬥毆……層出不窮。

在以升學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模式中,生命價值教育在整個教育結構中呈現的是一片空白。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是作為社會中每個人的最基本原則。無論是在一些青少年吸毒、濫交等嚴重的自我摧殘行為中,還是在他們抗拒社會的暴力行動中,我們看到的都是這些青少年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視,從中更暴露出現行教育在生命價值等諸方麵的缺失。

五、教育是最好的挽救方法

如何改造這些“壞”孩子,減少這一正在或將要危害社會的群體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孩子們進行健全的教育,因為隻有健全的教育才能挽救他們。

在教育孩子時,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在教育孩子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從人最本質最樸素的感情出發,教孩子懂得要遵從基本的道德,即人生活在一個社會裏應該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間應該是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這種教育在道德滑坡、暴力橫行的社會環境中,對於危險年齡段的青少年尤為重要。

理想和信仰的迷失是這一群體最致命的痼疾。這一類人大都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是聽著港台流行歌曲、看著“古惑仔”電影電視、打著電子遊戲長大的一代,是包裹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長大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在理想主義漸已衰落的商品社會,對實利主義的追逐成為他們最大的理想,有的甚至自甘放棄生活希望,隨波逐流。

40多年前,艾倫·金斯堡代表美國“垮掉的一代”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嚎叫》,以消極、扭曲的方式表達了對越戰後美國病態社會的反抗;今天,在我們身邊,這個沉淪在社會邊緣的年輕群體,也正在迷惘中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滑入黑暗的泥潭,甚至在與黑惡勢力的扭結中成為危害公共安全、踐踏法律尊嚴的龐大的社會危險群體。

在一篇報道中,一個15歲的男孩在日記裏發出了這樣虛弱的自白:從這學期我的考試一塌糊塗以後,我打算放棄所有,以後就算沒完成父母殷切的希望,我去當個丐幫幫主,我也不會後悔,我賣破爛也可以,隨便幹什麼也行,活著或死了都一樣。過一天算一天,我沒目標,沒打算,也沒有希望,曾經走過的路我不願去品嚐,以後的日子我也不願去丈量,到時候應該就會知道……

麵對病態、幼稚和畸形生長的一代精神貧血兒,我們怎麼相信他們能支撐起國家的希望,開創民族的未來?同時,問題也擺在了我們麵前,那就是怎樣去挽救這“迷失的一代”和怎樣去避免又一個“迷失的一代”。而這個任務的重擔,已經落在了每一位家長和每一位老師的肩膀上。

社會上多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會給社會多創造一份財富。反過來,如果社會上多了一個從小沒有受過良好文化、道德教育,又沒有什麼技能的個人,不僅很難為社會創造財富,很大可能會由於犯罪,給社會造成破壞或損失。因此,我們在倡導對年輕一代加強品德和素質教育的同時,更有必要深刻檢討教育體製改革、社會整體道德價值構建等深層問題,事關國家前途,民族未來,也關係到每個孩子的一生,容不得我們半點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