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問題少年”的問題(3 / 3)

3.對待各類“問題少年”,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單純的打罵是沒用的。將心比心地去感受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問題,從而加以引導和糾正,才是幫助他們的最好辦法。

六、用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某教育機構2004年10月份的調研表明,有愈86%的“問題少年”感到自己“無心讀書”、“學習任務重”、“考試測驗太多”,這些孩子缺少成功的自信感,而家長並未清醒地了解孩子的這些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家庭教育的失誤在於家長對孩子表達意願的忽視。家長應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深入考量孩子的內在情感需求、學習壓力和生活上的困惑。所以,沒有這種溝通的姿態,就沒有家庭教育的實質性開展。

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是一個學生。要學會與孩子作平等的溝通交流,細心體會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各種合理的需求,而不是動輒以粗暴的命令要求孩子;要重視在細節上關懷孩子,千萬不能忽視細節對孩子的感化作用。

其實,孩子的行為就是家庭中成人道德的投影。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早期成長的決定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常常是滋生“問題少年”的溫床。

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父母與孩子溝通、對孩子尊重和理解太少;父母期望值過高;父母隻顧自己;家庭生活枯燥乏味;父母離異或重組,孩子沒有溫暖等問題是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現象。所以家長應增強對社會、對孩子的責任感,對孩子的需求、愛好、興趣、交往、消費、困惑和學習情況等投入更多的關注,盡量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

為此,教育專家指出,應該從重視家庭教育和加強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做起,充分發揮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作用。

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標準不是靠灌輸的,是靠家長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的。如果成人世界都奉行弱肉強食、巧取豪奪的話,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善良恭儉呢。一些未成年人打架鬥毆的暴力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現實世界的投影,這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

所以,我們要及早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孩子的行為,用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做好問題少年的預防教育工作,包括智力開發、藝術熏陶以及早期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出現問題再矯治的社會代價,遠遠高於正常的教育成本,預防優於善後處理,在這一方麵,家庭教育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七、父母最大的失敗

第一章曾經提到,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占到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而在這個數字之中,十五六歲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也就是說,每年全國所有的刑事案件中,有一半是十五六歲的孩子犯的,為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這麼容易走向犯罪呢?有關單位的調查顯示,有50%以上的“問題少年”,其“問題”出在家庭!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失敗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缺乏科學的育兒方法,家庭教育效率不高,就有可能讓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就拿上海市來說,據調查,上海市0~18歲孩子的家長,30~40歲的約占75%,他們當中有的人自身在青少年時代沒有接受過完整的基礎教育,文化程度偏低。此外,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越來越多的祖輩承擔起對孫輩的家庭教育。抽樣調查還表明,半數家長對自己的家庭教育並不滿意,近1/3的家長直言自己是“失敗的父母”。

家庭教育對少年兒童的影響亟待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那麼,那些失敗的家庭教育究竟失敗在哪裏呢?我們又該到哪裏去為孩子尋找“失去的世界”呢?

1.嚴愛失當

許多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或是要求過高過嚴,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害了孩子。

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由寵愛滑向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使孩子從小就養成以自己為核心做事,隨心所欲的壞習慣,從而形成自私自利、驕橫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們常常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嚴重的就構成犯罪。

據統計,上海在近幾年來發生的家庭暴力中,未成年人隔代施暴正令人擔憂地呈增長趨勢。而對孩子從小過於溺愛,使孩子性格畸形,性情暴戾,是造成這種“兒子打老子”現象的主要原因。

“爸媽少給點錢,我就不會坐牢了!”這是剛剛跨出校門的王強(化名)站在被告席上哭著說的一句話。王強出生在四川省某縣一個小鎮,父母親都是房地產開發商,資產有好幾百萬。在他高中畢業時,他的父母為了慶祝他順利畢業,給了他一萬元獎金。春節又給了他近十萬元壓歲錢。一下有了那麼多錢,他就叫上鎮裏幾個哥們兒來到成都,在某高檔花園小區租了一套房子,雖說家裏不斷有彙款寄來,可也經不住幾個人揮金如土的開銷。沒幾天,他們手中就沒錢了,於是便合夥出去搶劫,終於讓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還有些家長在對孩子生活上越來越溺愛的同時,在學習上越來越嚴厲,無端的施壓和不切實際的強求,往往最終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重慶市年僅13歲的小荷,其父親因文化不高而下崗,所以在學習上對小荷期望值很高,總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光宗耀祖。小荷由於自己沒法完成家庭交給她的重任,就留下幾封遺書服毒自盡了。她在給妹妹的遺書中,還希望妹妹能考上清華大學,去完成父親讓她完成而沒能完成的任務。

2.養而不教

有些家長重養輕教,他們隻顧供孩子吃喝,而對孩子的行為品德等等漠不關心,直到孩子出了問題方才悔悟。

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子女大都留在家鄉,有的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過,有的寄宿親友家中。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圍,在學校與家庭之間出現了斷層。長期無人管束,不少孩子形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並染上了打架鬥毆、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性。

據不完全統計,曆年來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為這類被父母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山東成武縣的王某,以經商為業,常常外出,有時多日不歸。其14歲的兒子放暑假時,他恰好大部分時間外出。妻子身體不好,無力管教孩子,使孩子處於無人管教的狀態。孩子常常與不法之徒鬼混在一起。王某偶爾回來後,見不到孩子也隻是簡單地問一下孩子的去向,便不再深究,又匆匆走了。直到自己的孩子參與了好幾次搶劫的犯罪後,他才痛悔:“我不該放任孩子不管啊!”

有些家長連孩子在哪一年級讀書都不知道。與此同時,由於現在的孩子性早熟,同時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極易成為犯罪分子的“犧牲品”,或是滑上早戀的歧途。四川成都市某中學初三學生小麗(化名),小小年紀就談起了戀愛,並把老師的勸說當作耳旁風。後來老師發現她行動異常,經醫院檢查,15歲的孩子竟已有了6個月的身孕。當班主任告訴其父母時,他們的第一句話竟是“你可不要亂說”。看到醫院的化驗單之後,其母才捶胸頓足地怨恨自己沒有管好孩子。

3.家中沒有溫暖

如今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在不少離異的家庭中,孩子失去了“家”的溫暖,失去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有的變得性情暴虐、孤獨自卑,有的變得憤世嫉俗、玩世不恭。他們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他們就不再戀家。13歲的李傑(化名)在父母離婚後被判給父親撫養。而父親認為孩子應由母親負責。成了“累贅”的李傑,經常遭到父親的無端打罵,父親還用鐵鏈子把他鎖在家中。有時候沒東西吃了,家裏也不給零花錢,李傑就隻好出去偷東西。他一次次離家出走,靠掏別人腰包維持生活。已被公安機關關押多次。

失去溫暖的孩子,他們極易結成團夥犯罪。在烏魯木齊市的一個地下管道係統內,來自全國各地的15個孩子(最大的17歲,最小的隻有9歲)把這裏當做了自己的家,他們說這是自己的“王國”。這個“地下王國”裏有“國王”、有“總理”,每天晚上11時左右,他們通過四通八達的地下管網進入居民家地下室及倉儲庫房偷竊。

在廣東深圳市的一個出租屋內,警方抓獲了由4名少年組成的盜竊團夥,他們平均年齡隻有13歲,在3個月裏共作案5,盜竊的的物資折合人民幣價值40萬元。4個孩子都是因為家庭失和、父母離異或不堪後父或後母虐待而離家出走的。

4.父母不能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平時不注意修身,而孩子缺乏鑒別能力,視父母為榜樣。於是有的孩子因父母的榜樣作用,做出了驚人之舉。江蘇某縣一重點中學高三學生陳某,其父經常在家看黃色錄像。陳某參加高考後,在家無事,便翻出父親從黑市買來的黃色錄像帶觀看。片中的刺激鏡頭使陳某想入非非。終於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陳某守候在一個大橋下邊,看到一位晚歸的婦女匆匆路過時,他瘋了似的撲上前去……

盡管有的孩子覺得家長的不軌行為不對,但他們畢竟是孩子,家長過去烙在他們心底的印象以及難辨是非的模糊,極易“引導”他們走向歧路。

多年前,意大利的一本教育名著《愛的教育》,曾為我們的幾代少年人展現了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以及寬容、勇敢和堅韌,它曾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心靈甘泉。如今,我們的家庭教育不僅需要法製的保障,還需要愛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長的言行、舉動,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並且影響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文明的延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文明的承繼。家庭文明的承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做父母的言傳身教。關心和教育下一代,是國家的百年大計,也是家庭的未來希望。為人父母者,莫忘了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