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這樣的教育適合孩子嗎(1 / 3)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在等著孩子們去研究,孩子們僅學到簡單的事實和抽象的定義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建立更廣泛的基礎教育,才能激起孩子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創造性和思想性,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之路。然而,我們的教育卻不是最完美的,那麼它有哪些缺失需要我們去彌補呢?

一、以文憑為目標的教育

我國人口中人均受教育水平很低,使得我們的教育體製仿佛是在滿足某一種社會標準,即以證書、文憑為衡量孩子成績的標準,這對受教育的孩子來說有很多不益之處。

教育界的人士認為,現行教育機製有利有弊,但利少弊多。有利的是接受的知識較多,但反映出來的其他問題也很多,給人一種總體感覺就是:教育隻是為了滿足一種被社會承認的標準,比如文憑、證書等,而不是為了孩子們智能的全麵發展。

在物質生活比較富裕的今天,唯獨教育之短缺沒能得到大幅度地緩解。不僅大學教育是如此,中學教育、小學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短缺不僅阻礙和影響著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阻礙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整個人口素質的提高,而教育越短缺,文憑、證書就越顯得重要。這樣一來,就背離了我們的教育目標。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什麼?表麵上看仿佛是為了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其實卻是為了滿足一種被社會承認的標準,比如文憑、證書等,而不是為了孩子們的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也不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素質教育。

孩子們為達到這一目標,在滿足某些標準的過程中,需要脫離他們天性具有的本質,使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適應這個環境。他們的學習目的漸漸地就變為了滿足一次次的考試,為了一個個畢業證書和一級級的文憑,為了達到這些標準,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失去了應該培養其他技能的時間和機會。這樣,他們隻能埋沒自己的天性和個性。其他潛能在標準的教育上更沒有它能發揮的機會。

結果,受這種教育的孩子們,身體、心理和精神都是不健康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就是我們的教育規則隻為了滿足某些標準,這也是我們現今教育中需要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缺乏也是我們現行教育的一大特色,我們隻知道給孩子們灌輸知識以應付考試,卻忘記了對他們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

在當代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深入,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現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也受到了新的挑戰,於是迫不及待地求救於教育。但在一切以經濟為主的宏觀政策下,舉國上下一切活動都以經濟發展為目標,教育也如此,這樣就使人文精神變得空虛起來。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美國,一些學者開始提出了一種教育新觀點。他們不僅視教育為一種消費,而且視其為一種有益於經濟發展的投資。這就是工業化教育,這個觀點在往後的幾十年間廣泛流行,跟隨這個觀點,發達國家很快地出現了“教育經濟學”。他們認為大學是知識的主要“生產者”,中小學是知識的“分配者”。類似的觀點把學校當成“生產者”,每年學校的畢業生人數即是“產品數量”,而他們的成績單如貼在產品上的“價格標簽”。於是,人們試著按工業計劃和生產模式進行“教育生產”。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出產了大批的“教育產品”——大學畢業生。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大學生推動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加速了美國的經濟發展,從整體上看,“工業化”教育是有許多好處的。

但是,美國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時,美國出現大規模反政府、反傳統現象,離婚率急升,毒品泛濫,性自由,同性戀,嬉皮士盛行等等,使得家庭和社會結構產生極大的破壞,社會道德也急轉直下,近二十年才有所好轉。

現在的科學技術越來越複雜,導至社會生活也漸趨複雜,因此,一般的教育課程也和職業培訓那樣,都趨向現實知識的傳受。然而,各種知識在越來越快的速度中日新月異。例如電腦,越來越多的人得不斷地再進修,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由於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教師缺乏,這將使好教師變成昂貴的“生產要素”。另外,人們認為可以通過整套的教材、錄像、電視和電腦等輔助工具來學習,這好像使老師的教學已沒有必要,老師隻需要做好安排和指導的“監督”工作。那麼學校就會在這樣“低成本的批量生產”的條件下膨脹起來。

然而,它所帶來的事實就是人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幾乎消失了,以至讓孩子們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義,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將使孩子們在教育中隻剩下學習一些知識,既沒有教導也沒有培育。

教育不隻是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還包括學習人文知識等。然而,擁有人文知識,並不等於就有人文精神。知識是外在於人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透過量化來了解的,隻有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人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即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隻會有人文知識,就不會有人文精神。由此可見,教育的最高體現是在對“人”的關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