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這樣的教育適合孩子嗎(2 / 3)

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幫助兒童成長成為有人文精神、有獨立思想的自由人,教育他們熱愛自然和生活,去創造一個和諧的充滿愛的社會。

三、灌輸知識與孕育心靈

在教育孩子時,許多家長都是一籌莫展,我們應該怎樣去教育他們呢?首先應該教育他們什麼呢?是灌輸知識?還是孕育心靈?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在等著人們去研究,今日的兒童將作為將來的成人去麵臨社會和環境的巨大挑戰。麵臨這樣的任務,我們怎樣給孩子們做好準備呢?是在教給他們知識的同時,教會他們怎樣去投機倒把,怎樣去坑蒙拐騙嗎?不是的!其實我們首先應該去孕育他們美好的心靈。

家長和教師們都應該知道:向孩子灌輸知識與孕育他們的心靈相比,應該是孕育他們的心靈更加重要。孩子們僅學到簡單的事實和抽象的定義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建立在更廣泛基礎上的完整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一顆美好的心靈,才能激起孩子在自然及社會環境中活潑的性格、創造性的思維和積極的思想,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之路。

孩子們必須要樹立一個獨立的意識,以及主創性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必須學會發展自身的洞察力、自發性、靈活性,並且他們也要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我們生活的世界。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人類享受著科學界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卻忘記了自己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社會的進步有賴於我們未來的“花朵”,可是新一代的孩子對四周環境和學習都已提不起興趣,父母擔心孩子缺乏毅力與應變能力,擔心他們失去對生活的興趣,承受不起打擊以及他們不能養成獨立的思考能力,恐怕他們會繼而盲目地跟隨潮流而走失。

麵對日益遞增的挑戰,我們怎樣才能傳授給孩子們積極生活的智能與力量來承擔未來的挑戰呢?光靠傳統是不行的,我們必須改革教育的方法,正確地指導孩子們能重拾信心、希望、和對生命的熱愛。

學校、職業培訓中心以及高等院校本質上是孩子們知識、思想、技能的培訓基地。他們要求對孩子們承擔責任的訓練以及在參與活動中各個層次上的個人主創性。確保孩子有機會學會較多的知識和技能以麵對未來,卻忽視了去培養一顆美好的心靈。

其實孩子們最需要的,並不是以強化腦力為本,而是以孕育心靈為首的教育,隻有以此來建立身心健康的根基,將其栽培成為能力充沛的人才,創立個人思想而不隨便受外界環境擺布,孩子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若要讓社會進步,就必需改善我們對教育的態度和方法,教師要以智能與愛心,引導孩子深入地領會知識。

“育”字的精萃,在於栽培人類與生俱來的多元才能,使之逐漸提升,而非強逼性地促成技能。隻有以孕育心靈為先的教育才能把孩子從枯燥的枷鎖中釋放出來,讓他們在自由、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主動地學習。

要讓孩子得以健康成長,我們就必須著重對孩子進行心靈的培養,更新教學的方法,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透徹地領會知識,掌握技能,讓他們的人生之路更加精彩。

四、缺乏思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的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中,對於培養孩子創新能力是比較欠缺的,我們從一個側麵來觀察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諾貝爾獎從設立至今,已有幾十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它不僅是衡量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優劣的標誌。

我國至今無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美國已有100多位,日本也有幾十位,就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有許多位,這是為什麼呢?這是需要國人深深地思考一下的問題。

是我們中國人不夠聰明嗎?顯然不是。因為已有好幾位外籍華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那為什麼走出去的能獲獎,而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就不能呢?所以,我們不得不從中國教育狀況上尋找原因。是教育中的哪個方麵出了問題呢?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黨和政府為教育事業製定了不少的方針政策。作為教育主管機構的教育部,也為學校和社會教學實踐訂立了一份又一份的大綱和要求。但是,如果對這些政策規章略作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中國的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麵,極大地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在我國教育部較早的一份教學大綱中,提到了培養學生“兩個基本能力”的要求,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但是,該項要求不僅提得非常籠統,而且在實際貫徹中,往往將“分析問題”能力解讀為按上級權威規定的要求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將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為模仿性地重複知識應用。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學生在限定的範圍內思考,將衡量知識的標準僅僅限於卷麵上的分數和升學率。

因此,中國學生的一個普遍缺陷是知識麵窄,實際工作能力(包括動手能力、動腦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差,缺乏開拓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而背書背得好和考試成績突出則為中國學生的兩大特色,但諾貝爾獎隻授予在某一領域作出了創造性成果的人,從來不管人的記憶力和考試成績,所以我們至今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