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外的教育專家說:中國的學生負擔最重,中國的老師工作最累,中國的家長最愛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在世界上應該是首屈一指了吧。然而,中國至今還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13億人創造的財富隻相當於美國2.5億人創造財富的14%。我們的教育能算成功嗎?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呢?
一、亟待改革的中國教育
我國的經濟改革進展順利,經濟也迅速發展,但教育改革卻成效不大,諸多的問題亟待改革。一些國外的教育專家說:中國的學生負擔最重,中國的老師工作最累,中國的家長最愛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在世界上應該是首屈一指了吧。然而,中國至今還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13億人創造的財富隻相當於美國2.5億人創造財富的14%。我們的教育能算成功嗎?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呢?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向被列於首位的德育實際上比較薄弱,青少年犯罪案件一度占到了刑事犯罪案件的70%以上;與德育、智育並列的體育也很薄弱,中國青少年在體質上弱於發達國家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位;美育和勞動教育更不受重視;農村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等較為薄弱。這些情況都嚴重製約著我國國民素質的全麵提高和各方麵人才的大量湧現。
就實際情況而言,中國教育最重視智育,而我們對孩子的智育也不是全麵的智力開發,而是一種知識的灌輸。德智體美勞的不協調教育,是培養不出高素質的現代人才的。
應該說,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教育目前仍然比較落後,一些長期困擾教育發展的弊端仍然比較突出,這與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到本世紀中期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要求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而問題在於違背教育的客觀規律性,偏離了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要實現大發展,適應社會經濟全麵進步的客觀要求,就必須根除積弊,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
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麵、各環節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改革,但成敗的關鍵,在於以高考製度為首的製度的徹底變革,如果抓不住這個關鍵,則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全麵徹底地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教育的各方麵和各環節,都應當按照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和重建,這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方向。
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
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十分落後。因為我國高等教育“供求”關係長期嚴重“失衡”,“求”一直遠遠大於“供”,這說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還很低,就目前來看,雖然發展也很快,但有眾多的環節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亟待改革。
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本應同步發展,應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從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在學人數占適齡人數的比例在15%以內為精英教育階段,以上為大眾教育階段。據統計,我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僅為5.5%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5%),而我國願意上大學的生源數量遠遠超過大學的招生數量。
高等教育在中國目前尚屬稀缺資源,這必然要形成“過度競爭”,無論家長和孩子們多不情願,隻要這種狀況不改變,過度競爭自然要向中、小學蔓延擴展。由於大學容量太小,高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製約,致使多數初中生無法升入普通高中;為了上大學,學生隻有千方百計考上高中,盡可能考上重點高中;要上重點高中,又要千方百計上重點初中;要上重點初中,就必須“從小抓起”,結果本應天真浪漫、嬉戲玩耍的學生不得不背起沉重的學習負擔。
這種過度競爭持久不退說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度膨脹,但反過來看,這種“需求高度膨脹”又恰恰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強大、積極的動力,如果沒有這種動力,高教反而難以發展。這說明,2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中國教育麵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轉變,也隻有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
三、基礎教育要“脫胎換骨”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的數理化學科的考試難度居世界第一,但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卻遠遠落後於歐美各國。
從1996年7月開始,教育部組織專門班子對我國基礎課程教學進行了深入調查,在走訪了1.2萬名中小學生、2000多名校長後,發現現行基礎教育已不能適應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這具體表現在:
(1)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學過程是以學生接受性學習為主,低年級還有一點開放性、創造性,但高年級畢業班就以封閉性為主,在這方麵我們甚至落後於一些非洲國家。
(2)學校已成了文化的孤島,有些學校到處宣傳自己是封閉式學校,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宣傳,不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而是給中國教育抹黑。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與社會建立一種互相聯係的製度化的橋梁,而不應是隻讓孩子埋頭讀書。
(3)教育過程被簡化成了考試,學生受教育的目的隻是為了升學,但對通過人文精神的熏陶來培養人格這一最重要的內容卻被忽略了。
(4)現行基礎教育是一種“精英主義”,其結果隻能是培養精英,而大部分學生遭到淘汰,成為教育的失敗者,進而從學校裏流失。
(5)現行教材存在“文化歧視”。即編教科書的人都是城裏人,教育內容對貧困地區的孩子不適宜,所采用的例子大都是城市才有的東西,比如用建設電視塔、港口、斜拉橋來講解勾股定理,偏遠農村的孩子就聽不懂,結果,他們不是被數學的難度打倒,而是首先被城鄉文化差異打倒了。
(6)勞動技能教育滯後,而且它的內容也不隻是炒雞蛋、修自行車。比如,現在每個家庭都購置了大量的電器,但學生在學校裏完全不接觸,也不會安裝使用。還有如何進行網上購物、網上炒股,這些技能都被學校排斥了。
(7)學校教育壟斷了學生的全部生活,他們已沒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我國小學課程難度相當於有些國家的高中課程,但知識涵蓋麵太窄。比如,歐美有的國家在函數教學中,就直接教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炒股。
上述的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許多學生厭惡學校、憎恨老師的情況發生。
所以,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需要一次脫胎換骨式的改革。本著基礎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這一總體要求,這項改革需從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高度來重構基礎課程教學體係的。其核心內容是課程、教材的改革。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為“自助餐”模式——教育部隻提供課程設置框架,由各地方根據本地實際自行取舍。即學校可以修訂、選擇課程設置,而不再持續沿用了幾十年的大一統教學模式。這項改革將與高考改革、高校招生改革緊密配套,因此,學校、學生、家長大可不必擔心不能適應高考。
四、教育高費用亟待緩解
學校教育費用過高是諸多中國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最為無奈的問題。我國人民的經濟和生活水平不高,可培養孩子進學校受教育卻需要十分昂貴的學費,特別是大學教育,這不僅讓貧困的家庭對大學望而生畏,即使對普通的家庭而言,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這意味著,對大多數百姓而言,大學的門檻離他們更高更遠了。其實不隻是大學,從幼兒園、小學至初高中都存在收費過高的現象。在此我們以大學的收費為例。
1989年,我國開始實行大學收費製度,當時每個學生每學年學費是200元。1989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年收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1376元人民幣,200元學費占平均年收入的七分之一,加上生活費和其他學雜費開支,平均以每年500元計,供養一個大學生的費用占年收入的50%左右。與其他國家相比,這個比例已經是很高了,但普通百姓還承受得起。可是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內,大學學費暴漲到5000到1萬不等,漲幅為25倍到50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隻是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增長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由此可見,我國大學學費的漲幅十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
學費加上生活費等開支,供養一個大學生,一個家庭平均每年支出為1.2萬元。相當於夫妻兩人平均年收入。但是,孩子的父母也要生活,也需要錢,另外諸如醫療、保險、紅白喜事、走親訪友、購買大宗商品等費用更不知從何而出。因此,對一個有大學生的普通家庭來說,這樣高的的學費是難以承受的。再加上高中也實行收費製度,稍微好點的高中,學費和大學差不多,有的甚至更高。這意味著孩子進了高中,又順利考上大學的話,至少在長達7年的時間內,將完全處於負債狀態。
學費暴漲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使廣大貧困家庭學生更無出頭指望。通過考上大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幾乎是農民子弟唯一的希望,現在掐斷了他們這唯一的希望,三農問題如何解決?農村麵貌如何改善?
自從大學學費暴漲後,大學生源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實行收費製度之前,農業地區來的學生,在大學裏占60%-70%,和農業人口在全國人口所占的比例還比較接近,實行高額收費後,農業地區學生隻占30%左右了。
2004年我國大學招收新生之際,中央政府曾製止大學收費過高的現象發生,但收效甚微,幾乎所有大學都不顧禁令,唯錢是圖,即使是小學畢業的人,隻要有錢,照樣可以直接上大學,同時還有數不清的上大學機會買賣現象,金錢的限製與高考分數的限製並駕齊驅,且大學學費比2003年又有提高。政府和教育部對此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