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收費利益驅動之下,大學年年擴招,短短幾年,招生人數就翻了一倍多,在2003年,包括私立大學在內,招生規模已經達到600多萬。但隻是為了賺錢的低質量擴招,大大降低了大學的質量水準,由於擴張速度遠遠超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畢業即失業將成為三四成大學生的必然命運。
大學不是簡單的商品和消費的關係,大學辦得好,得益者不僅僅是受教育者本人,而是全社會。因此,高收費導致的大學生供過於求,將不是一個簡單的就業問題。
望子成龍是中國人最頑固的心態。學費暴漲,廣大家長隻好在其他方麵拚命節省,攢下錢來供養孩子讀大學。可想而知,含辛茹苦幾十年,換來的卻是畢業即失業,對大學生本人、對供養他的家庭,所帶來的打擊是多麼沉重!
在國際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一般是作為公益事業,由政府免費或以較低費用提供的。在北歐諸國與西歐主要國家,大學教育基本是免費的,法國的國立大學隻收取少量注冊費;東歐諸國高等教育也實行免費與廉價製度;在加拿大,高校收費低廉,有政府巨額津貼,等於全民辦學與全民共享;美國公立大學雖然也收取學費,但其每年學費平均僅占人均收入的11.8%。這樣看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收費之昂貴是太離譜了。
高等教育無疑要大力發展,但問題是老百姓是否應該承擔如此昂貴的教育費用。表麵上看,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但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最終受益的是整個社會和國家,因而教育應該視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未來的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教育投入的主要承擔者。
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減少社會的不平等,因為通過受教育可以使社會貧困階層的孩子獲得提升自己和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在我國,隨著高等教育收費的提高,貧困階層在享受教育方麵處於更加弱勢的地位。在高昂的學費麵前,貧困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失去了應有的保障,其結果是越來越對少數富人有利。這樣,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功能越來越弱化了。高收費的政策勢必進一步拉大我國貧富懸殊的差距。
高校收費的不斷提高,其更大的負麵影響還在於對基礎教育的導向作用。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兒童失學、輟學的情況仍然十分普遍,除了中小學教育收費不合理的原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子女上學的前途失去信心,原因就是即使孩子考上大學也供不起,因為大學一年的費用可能要花費他們數年的積蓄,而大學一般需要四年,這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所以現在影響農村兒童失學的原因已不隻是讀書無用論,而是學費太高。
家住安徽省農村的李琴姑娘,初二沒念完就輟學了。據她介紹說:村裏40多個同齡人,隻有6個念完了初中,4個完成了高中學業。其中大多數南下打工,有1/3呆在家裏無事可做。家裏沒有錢繳納越來越昂貴的學費,是她和許多村裏姐妹離開學校的主要原因,許多剛上初一的學生一看到有打工機會就放棄了繼續念書的打算。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國家是迅速發展了,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了,現在更提出“科教興國”的口號。但教育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重視?我們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究竟有多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在世界15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教育支出排序中,我國名列第140多位。而我國財政對教育的支出僅占GDP的2.5%,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看來我們對教育的重視仍然停留在口頭上。國家對教育投入的不足而讓老百姓承擔著沉重的教育負擔,不僅有失社會公平原則,更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首次世界教育大會明確指出:“不能減少高等教育的公共經費,也不能把大部分沉重負擔轉移給家庭,這隻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然而從我國近年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向看,這種不平等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正在擴大。
特別令人憂慮的是,現在不少人正在把教育引向“商品化”的軌道。有人甚至主張把大學收費提到一萬元以上。顯然教育已被某些人視為“一種產業”或者更通俗地說是“賺錢工具”。如果這些觀點主導了政府教育決策的話,將使我國的高等教育成為少數富人的專利。從大學收費逐年提高的趨勢看,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五、功利主義影響的摒除
下麵轉載一位家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其中盡言了功利主義在對孩子教育中的危害:
兒子在市內一家幼兒園上學。別看其小小的年紀,論起要應付的“公務”來,也絕不在他身為公務員的爸爸之下。六一節演出,你得早早爬起來為之喬裝打扮,並自始至終陪伴左右,以保證演出成功;孩子要完成一些“小製作”,你得為之買來不常吃的罐頭,罐頭倒出,留下鐵殼作材料,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小製作”才能安枕,不然兒子第二天準得站牆根兒;園中今天來上級領導檢查,按時接孩子的家長就得被關在門外陪“查”;班上明天有縣區幼兒教師同行參觀,各項準備活動又肯定能把各位家長折騰得一點脾氣沒有……一個學期下來,類似的活動紛至遝來,摩肩接踵。老師們忙得像陀螺般團團轉,孩子們一個人如道具被老師“擺弄”於股掌之間,而家長們受“牽連”常常是敢怒而不敢言。
之所以如此,皆因為各項活動都要以班為單位量化打分,園裏借此與兄弟幼兒園比個高下,教師也憑其“實績”向園領導邀功請賞。尤其是當這些活動“揭榜”時分,園中那個捷報紛飛甚而這獎那獎貼滿牆的盛況,令人目不暇接。但作為家長,卻很難像園方那樣興奮,反倒有一股苦澀的滋味在心頭翻湧。
不但是在幼兒園,小學或中學也是如此,老師們急功近利的行為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學生及家長再有能耐,也隻能跟著他的“魔笛”跳舞。今天抽查作業,要你家長簽字畫押;明天全市統考,孩子在分數排行榜上的位次,更是由不得你家長不牽腸掛肚。
孩子爭氣,家長在老師麵前的日子會相對好過些;孩子“窩囊”,家長就很自然地成為老師們的“批鬥對象”。老師那裏什麼樣難聽的話,你家長都得擺出一個“大人不計小人過”的大度咽下去,至於你窩火盡可以回家找你那不爭氣的孩子撒。
中國的教育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份兒上,表麵上看該用板子狠抽“應試教育”的屁股,實質上則是方方麵麵的功利觀念在教育環節的延伸或落腳。家長想借其孩子寄托自身的未來,老師則欲憑借其學生體現自身的價值。而具體到學生,就隻能做“功利教育”百依百順的道具。難怪一位教育學碩士讓其兒子退學,並告訴兒子說:“咱們不玩這個遊戲了。”
六、不可忽視的早期教育
根據國外預測,同時根據我國超常兒童研究的專家和權威人士的估算,我國智商在130以上的兒童占學齡兒童的3%,中等智商以上的兒童約占學齡兒童的25%,剩餘的70%多為中等以下水平,這也大致反映了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結構。條件優越的家庭,孩子能得到較好的教育;條件差的,教育水平就低一些。
但我國有3億兒童,按這個比例,大概隻有一千萬高智商的兒童經過良好的早期教育,而有近億中等智商的兒童可成為將來優秀的人才,在70%的中等以下水平的兒童中,仍有一大部分能通過努力取得成功,這些都是國家巨大的財富。而目前我國對兒童早期教育不夠重視,措施不力,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兒童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全社會都要提高對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並給予更大的關注和支持。國家教育部門也應盡早研究和製定我國早期教育的發展和實施方案。並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和大幅度地提高我國幼兒的入園率,並保證質量。
搞好兒童早期教育,確保啟蒙教育質量,才能為以後接受更好的教育打下基礎,為個人成才畫下藍圖,所以,每一位家長都應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七、亟需扶持的農村教育
在九年製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後,許多擔心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的人士似乎鬆了一口氣。但是透過表麵的“達標”我們會發現,農村的教育狀況並沒有登上一個“新的台階”。相反,在並沒有根除導致問題的根源而又遭遇農村稅費改革等新的製度環境時,它變得似乎更加突出了,隻是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這從如下三方麵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基本普及”這一含糊的語義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是,在85%的人口普及之後,仍有15%的人口(大約為1.8億人)所居住的區域還遠沒有普及,這也就意味著每年有數百萬少年兒童難以充分享受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以我國政府公布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來看,由於學齡兒童的基數過於龐大,沒有入學的0.9%的兒童數量實際上超過了110萬人。這龐大人群的絕大多數當然是在農村,他們將成為未來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各地政府的作為所顯示的那樣,這種“普及”是在壓力型體製下“衝刺”的結果,一些縣鄉政府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使用了各種手段,包括“弄虛作假”這一經典式的法寶。而不擇手段的結果是導致了許多後遺症,比如許多鄉鎮所背負的沉重的“教育債務”,此外還包括入學率的下降和失學率的反彈。
2002年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在已經通過“普九”驗收的1250個縣中,失學率超過5%的有209個縣,超過10%的有63個。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初中生輟學是一個帶有普遍性和全局性的問題。而河南省有關部門2004年夏天對6個縣市的一項調查表明,農村貧困生的失學率高達30%(其中小學為40%,初中為20%),農村家庭用於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貧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達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