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平等意味著孩子和大人一樣是自由和獨立的人,具有獨立思維、獨立做事、自己管理自己的權利。親子平等應當成為現代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因為它可以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具有無形的教育威力,而且對培養孩子的自處、自立、自信、自強等品質有莫大的幫助。
一、親子平等理念不可缺
每每談論起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總會使用一些負麵詞彙,比如大人說孩子“不聽話”“不服管”“不尊重父母”等等。孩子則抱怨父母“管得太多”“嘮叨沒完”“不給我自由”等等。用不和諧、緊張、對立等來形容當今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並不過分。
處於這種狀態下,父母的權威削弱了,兩代人之間的愛也跟著削弱了,同時也將教育孩子的效果大打了折扣。
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應當是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這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就中學生而言,他們的發展依賴於成年人,又獨立於成年人,隨著他們的成長,獨立自主性將是其發展的主要內容。但在現實生活中,子女獨立的發展卻常常受到父母的阻礙,表現出一種違反兒童發展規律的狀況。
這一方麵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本質缺乏了解,另一方麵,也是由於父母將自己的願望、要求強加於孩子的結果。父母們常常根據自己的認識去設計子女的活動,代替或強製子女做事,結果卻剝奪了子女自我發展的機會。
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孩子角色認知偏差,以及與父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當父母真的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他們的獨立性、創造性得到保護、得以發展的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愉悅是從父母事無巨細的管教中解脫出來的。
怎樣才算親子平等呢?它代表著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呢?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兩方麵上:
第一,親子平等意味著孩子和大人需要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相互學習。
有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煞費苦心地為孩子付出,而孩子卻“不買賬”,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意願,父母卻一無所知;有的父母和孩子同吃同住在一起,卻有說不出的陌生感。
其實問題的症結往往是父母把自己單純地定位在長輩的角色上,對孩子多是教導、指揮,而忽視了作為一個朋友的角色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事實上,如果父母放下架子,平視孩子,不僅認真地去了解孩子,也讓孩子了解自己,平心靜氣地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共同分享痛苦和愉快,相互取長補短,親子間的隔膜自然會被打破,教育不愁沒有好的結果。
第二,親子平等意味著孩子和大人彼此尊重。
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尊重長者毋庸置疑。但是當今的父母對於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權利,卻依然顯得那麼陌生。
在一些人看來,孩子就是孩子,沒有什麼權利可言,無所謂隱私,可以隨大人打罵,根本談不上尊重。可以說,許多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都源於此。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傳達了這樣一種理念,這就是兒童作為人無異於成年人,他們和成年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價值,他們的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受保護權等應當受到保護和得到尊重。把握了這個基本點,我們教育孩子的勁兒就能使到點子上。
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要有度,孩子不能不管,但也不要把孩子管得太嚴。
二、和孩子共建人文環境
隨著全社會物質生活的改善,每個家庭的條件都變得越來越好,卻往往缺少對孩子的人文關懷。家庭的人文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奠基作用,這是一種隱性環境,一種心理環境,是難以用金錢堆砌起來的。
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結構,由於他們對終身學習的不同態度,對自己的學習,對孩子的學習也不同,大致有如下4種情況:
1.親子之間缺少交流
有些家長雖然重視自身學習,但不善於向孩子學習。在這樣的家庭裏,親子之間缺少平等的溝通與交流,父母難以尊重孩子的人格。
2.犧牲自己成全孩子
父母將自己的希望完全轉嫁到孩子身上,以犧牲自己的發展來求得孩子將來的成功。隻要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不知道自己也該努力。
3.對自己和子女都沒有抱希望
父母對子女沒有抱希望,對自己也沒有發展的目標。可以這麼說,在這樣的家庭裏每個成員都失去目標,失去信心。
4.親子之間共同學習
家長們應堅信:學習不僅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且還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有了這種心態,父母與子女都有自己的成長目標,相互之間就能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家長不學習是家庭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家長加強了學習,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使家長和孩子都能互相學習,共同發展,而且家長理解終身學習的意義,一定是在理解了人生價值的基礎上,這點本身就是重要的身教。
另外,全家共同建立家庭人文環境,就會使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個學習的氛圍中,每個人的情感、追求,無形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淨化,就能形成求知探索、積極向上的溫馨家風,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外國家庭的親子關係
中西方的文化和傳統的差異,反映在父母教育子女的關係上也有所不同。中國的家長趨於保守,管孩子時事無巨細,而西方國家趨於開放,一些父母對孩子隻管原則,不拘泥於小事,給孩子大量自我管理的空間;中國的父母習慣於站在“長者”的位置上對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願意做孩子的朋友;中國的父母疼愛孩子,熱衷於替孩子做事,西方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作為愛孩子的基本準則……
近年來,一些中學組織民宿活動,為我國學生創造了走出國門,與國外孩子共同生活和學習的機會。讓習慣了服從、依賴的中國中學生,有機會走出國門,與國外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體驗了西方的家庭生活。他們由不習慣到習慣,由好奇、欣賞到融入其中。學生們不僅學習了語言,也增長了見識,活躍了思維,體驗了異國教育與我們的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
在中國孩子看來,外國的父母好像根本就不管孩子,其實不是這樣的,他們不管有不管的原則,但絕不讓孩子放任自流。隻要能把握好這個度就行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所以他們的親子關係既平等又親密。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得到了我國孩子的認同,也希望親子平等的理念為我國父母們所接受,與孩子共同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下麵我們來看看這些參加民宿活動的學生自己的心得,應該對中國家長有些啟發和幫助。
關係和睦 環境寬鬆
劉洋同學在學校的安排下和幾個同學一起去美國學習了一年,他們分別住在不同的美國孩子家裏,和那那些美國孩子一起吃住,共同學習,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回國後,劉洋還非常留戀美國和睦的家庭關係和寬鬆的家庭環境。他說:“美國人的家庭關係挺和睦的,人與人之間很親切,父母對孩子在管教上比較寬鬆。我住的那家有三個女孩子。孩子若出去活動,父母隻要求她們一般是晚上10點之前回來,至於去哪裏,跟誰在一起,就無所謂了,家長並不過問。像一些小事,比如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出去玩一會兒,都可以由孩子自己決定,不用告訴家長。但是一些大事,比如參加學校的籃球隊,就要跟父母說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