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需要反思的親子關係(2 / 3)

劉洋還說:“特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女孩找男孩子玩,家長是一定要管的,尤其是小孩子。但在這個美國家庭中卻不一樣,有一天小妹妹對她媽媽說,她碰上了一個小男孩,長得特別帥,她特別想成為他的女朋友。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國內,媽媽肯定會說:‘你怎麼能這樣呢?可別弄這樣的事情,回去好好學習!’但是小女孩的媽媽卻說:‘哎呀,是嗎?等哪天領回家給我看看。’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很輕鬆,也許小妹妹隻是隨便說說而已,媽媽並沒有大驚小怪的。如果以後真的有什麼事,小妹妹肯定還會樂於告訴媽媽,媽媽也絲毫不必為孩子擔心。”

張小萍同學在德國生活了一年。她說:“我住的那個家庭裏的媽媽不嘮叨,對於我這個外國孩子的照顧當然不能像我自己的父母,但他們給你一定的空間,不像咱們的父母整天圍著你轉,隻是在孩子出了問題或需要幫助時,他們的父母馬上就會出現在身邊。”

劉老師曾多次帶學生出國,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說:“在歐洲,我們的學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差異,對汲取不同文化的精華,擯棄一些消極的東西應當說是很有作用的。”

劉老師還說道:“有一個同學在挪威孩子的家裏,全家人都對他比較好。但是那裏的爸爸媽媽不像中國的爸爸媽媽那樣對孩子管得那麼具體。穿的、戴的全有。穿不穿,你自己看著辦,天氣不好,帽子、手套你願意戴就戴,不願意戴就不戴,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靠家長來告訴。可是我們有的同學對這就不習慣,剛到挪威時竟然挨餓。在中國,到別人家吃飯是主人緊著讓,客人總是客氣。在挪威那裏沒有這樣的習慣。餓了,你就吃,要是不餓,就別吃,他們從來不讓。這就是一種文化差異。他們既然請你到他家作客,他家裏所有的東西你都可以使用。當然我們作為客人應當有禮貌,不能隨便浪費。但是吃飯、洗衣服就不用問了。你把髒衣服脫了、洗了、晾上都是你自己的事,他們不問。在他們看來,大人沒有必要在這些具體事情上管孩子,孩子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而我們的家長正好相反,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管得非常具體,孩子沒有自己處理自己事情的自主權,也不懂得自我管理的基本原則。”

西方國家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我們的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會遇事就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照顧中去享受;西方的父母事事不管,則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自己去管。讓孩子這樣管下去,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參加民宿活動的學生在中西方父母對孩子管教方式的差異中,也切身感受到自身由於父母管教太多而缺乏獨立性的弊端。

父母與孩子的平等交流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越來越難了。為什麼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把自己擺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隔膜。其實在父母與孩子共同的活動中,兩代人若能形成平等交談、相互溝通的習慣,障礙自會排除,隔膜自能打破。

在國外,參加民宿活動的同學看到那些洋爸爸洋媽媽像兄弟或朋友一樣與自己的孩子相處,忙裏偷閑和孩子聊聊天、與孩子一起玩耍,全然不是板著麵孔的長輩樣子。

在美國住了一年的劉莉同學說:“美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親密得有點讓我想像不到。他們的孩子每天出門的時候都要和父母擁抱一下,親一下父母然後再走。晚上睡覺前孩子們也會和父母擁抱一下。每天放學回來後,他們會幫著父母做各種各樣的家務活兒。孩子們每次考試後都會主動把成績告訴父母。每天他們無論做了什麼事,都會和父母交流一遍,他們的父母會特別耐心地去聽他們講這些事。”

劉莉同學還說道:“記得有一次我們開聯歡會,開完之後又去看電影,直到夜裏12點多才回去。但他們的父母一直都在家等著他們,還做了一些小零食,等孩子回來和他們交流一下一天都發生了些什麼事,然後才去睡覺。其實,他們父母工作了一天也挺累的,但父母就是要等著孩子回來跟他們交流交流。我覺得這種家庭氣氛特別溫馨和睦,挺令人羨慕的。”

在德國生活了一年的張芳同學說:“德國的父母總是創造條件和孩子們一起活動。比如到了聖誕節,德國人不像我們在國內,大家坐在一起看電視,而是認為這個時間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交流感情的時間,不應該讓電視占據了。在吃飯前會去專門的幼兒教堂,雖然有汽車,但是這時不開,孩子們穿著裙子,大家有說有笑一起走著去。一家人走在雪地裏,充分感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和諧、溫馨。”

在民宿過程中,國外的那種和睦、輕鬆、親切的親子關係給中國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孩子稱呼父母很隨意,對於爺爺、奶奶這樣的長輩也可叫名字,中國孩子同樣可以對他們直呼其名。

張芳同學還說:“剛到國外時聽到孩子喊父母的名字感覺很別扭,但是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覺得和父母的關係就跟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似的,很平等,很親切。她在德國的家庭中生活了一年,和他們一家人相處得很愉快。回國後也想在自己的家中擁有這樣的關係,但是以前沒有叫父母名字的習慣。有一天趁爸爸高興,就試著喊了他的名字,沒想到爸爸勉強答應了一聲,緊接著就說:‘你以後不許喊我的名字!’”

張芳想不通:“你們長輩不也是相互之間叫名字嗎?為什麼我就不可以呢?”盡管想不通,但她以後卻再也沒有試過。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似乎就意味著大逆不道,就是孩子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德國的民宿家庭中,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絕沒有不尊敬之意,相反,縮小了兩代人之間的距離感,親子之間非常友好、平等。

張芳同學還介紹說,她在德國期間,沒有看到那些父母們以長輩自居和打罵孩子或對孩子大喊大叫的。即使孩子犯了什麼錯誤,也是非常柔和地問他:“你這樣做對嗎?”孩子可以叫著爸爸媽媽的名字跟他們講自己的理由。有時候孩子和媽媽發生矛盾,孩子就自己關在屋裏,但過一會就好了,下樓和媽媽有說有笑,他們之間沒什麼太大的衝突。

美國家庭的和睦關係,對劉莉同學影響很大。她說:“我回來以後,覺得跟父母更近了,甚至小秘密都可以跟家長說,特別是跟媽媽說。在國外,我覺得人們比較善於表露自己的感情,有的時候看到孩子不理解媽媽,媽媽的那種失望和痛苦,心裏就想,怎麼女兒不理解媽媽呢?然後就突然想到自己可能也有不理解媽媽的情況,盡管自己的媽媽沒有像美國媽媽那樣流露出來,我想她們的心情是一樣的。所以,回來以後就很注意與爸爸媽媽相互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做起來越來越容易。出國前,當自己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或父母誤解了我時,我就發脾氣,氣急了就什麼話也不說了。現在能溝通了,一般是用討論的方式商量問題。比如能不能去網吧的問題,爸爸聽到一些關於網吧的負麵報道,就不讓我去。我就據理力爭。通過討論,我們的看法取得了一致,達到了相互理解的目的。再比如,高中畢業後選擇誌願問題,父親希望我學計算機專業,我自己認為學生物工程或醫學專業對社會貢獻大。我們最後達成共識,看高考成績如何,再決定報考哪個院校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