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父母應和孩子共同進步(2 / 2)

當晚,女兒沒有像往常一樣叫他“爸爸”,父親給她削好的一個蘋果也原封不動地放在寫字台上。真是沒想到,小孩記大人仇。女兒做完功課便一聲不吭地睡覺了。

父親在橘黃色的台燈下,拎了拎女兒的書包,是如此的沉重。父親的心情也變得沉重起來:加壓、棍棒並非是有效的溝通,真正的溝通必須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之上。於是父親鋪開了紙,給女兒寫一封道歉信。

潔潔:昨天,我硬硬心腸一巴掌,為的是讓你進步。其實,我傷害了你的自尊心,爸爸向你道歉。

其實你是幸福的,爸爸像你這麼大時,正遇上文化大革命,許多好書被焚燒。我清楚記得有個人很愛看書,他把母親給的早點錢,向賣瓜子的老頭買下了做包瓜子用的已經沒頭沒尾的書。他被書中的情節深深地吸引。夜已很深,他母親一覺起來,看到自己的孩子還在看書,舍不得電費,把燈關了。他輕手輕腳摸到一支蠟燭,點燃後繼續看著,那本書正是文革中被批判的《苦鬥》。那個孩子不是別人,就是35年前你的爸爸!……

第二天,父親在女兒的書桌上看到了女兒寫的字條:“親愛的爸爸:上次我對你不禮貌,惹你生這麼大的氣,我錯了,今後我會珍惜讀書機會,自覺學習……”

我們不斷地幫孩子建立成長的目標,其實我們也要不斷地自我改變,自我完善。這是一個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感悟,提升智慧的過程,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三、父母要善於改變自我

“變”是宇宙永恒的真理,一切都會變,社會在變,家庭在變,孩子也在變。做父母的隻有不斷改變自己的觀念,改變落後的教育方法和態度,才能適應教育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對孩子實行教育。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程,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沒有不厭其煩的耐性,沒有良好的教育方式,要教育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人才,隻能是一句空話。望子成龍,育女化鳳也隻能永遠是一個夢想。

在對孩子實施教育時,適時地改變教育方式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父親在一篇文章中談了自己改變教育方式後起到了明顯效果的心得,節選如下:

我的女兒從小就愛把玩具亂拆亂卸,一件玩具買回來用不了兩三天便四分五裂,上學前班時,她居然今天把同學的飲料瓶扔了,明天把他人的書包裝泥沙……女孩子成天惹是生非,弄得同學經常告狀,老師反感之餘也不斷批評,我和妻子更是訓斥怒罵。

可是嚴厲的斥責仍舊沒有改變她的缺點,最後竟然發展到把同學的書撕爛、跟同學打架,害得我和妻子給人家既賠書,又賠禮。為此,我們傷透了腦筋。麵對自己這調皮惹事的孩子,我們束手無策。

正在我們整天為孩子的教育苦惱的時候,鄰居趙老師對我說,教育孩子不能總用斥責,何不換一種方式試試看?

我仔細琢磨他這句話,大概問題就出在這裏,難怪當我給女兒講作業時她都顯得膽顫心驚,看來這樣下去的確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變本加厲。

於是,我改變了教育方式,不再大聲訓斥。遇到她犯類似的毛病總是跟她講道理、講危害、講後果,特別注意不再說她死腦筋,笨死、草包之類的話。同時,一旦發現她的優點,便不失時機地表揚誇獎,使她增強了自信心。

通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孩子變了。鄰居說女兒比原來懂事了,同學不再告狀,老師反映說她守紀律了。

實踐說明:教育孩子應該摒棄那種傳統的斥責方式,變換一種方式或許就很管用。當然並不一定非都用表揚,或都用獎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