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孩子麵前,也要有威信(1 / 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擁有一定的威信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威信是一種難以估量的教育力量,是父母對孩子有效地進行教育和使孩子能自覺地接受教育的條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既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友善,又要讓孩子對我們懷有敬重之心,這樣才能對他們更好地實施教育。

一、樹立威信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時常可以聽到年輕家長這樣抱怨:“我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有時還敢當眾頂撞我”“這孩子沒大沒小的,動不動就對我們發脾氣。”諸如此類的話,仔細推敲起來,的確反映了當前一部分家庭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麵的,但父母在孩子麵前缺乏威信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沒有威信,毫無威望和信譽,孩子對父母就沒有適當的尊敬、信任和聽從,那麼,合理的教育就無法實施,更談不上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了。

世界著名的教育藝術大師,前蘇聯的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威信本身的意義在於它不要求任何的論證,在於它是一種不可懷疑的長者的尊嚴、它的力量和價值不可估量。”父母的威信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積極的、肯定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對父母的愛戴。它排斥訓斥與聽命、支配與服從的封建君主專製式的“威信”,也排斥父母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人為地樹立的那種虛假的權威。

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懷與幫助,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與信賴,可引發孩子內心深處的真誠感激,從而使得孩子對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積極、自覺地接受,並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這樣,日久天長,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會形成親密的關係。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一種建立在威望基礎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即威信的力量。

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兩方麵特點:其一,威信如同家風一樣,是無形的精神上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難以量化的;但在家庭中,在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中,威信又是無處不有、無所不在的。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所給予的每一條指令,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威信無不隱約滲透其中。其二,從父母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種威望和信譽;從孩子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種尊重和信從。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尊重和熱愛成為一座架設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

二、威信不立的原因

威信是父母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建立在與子女彼此尊重和熱愛的基礎上,是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產生的。反之,有些父母運用錯誤的教育方法,想人為地樹立自己的威信,這樣,是得不到子女尊重,也不能長久的。錯誤的教育方法則難以樹立威信,反映在生活中主要有如下幾種:

1.寵愛的教育方法

父母對孩子嬌縱溺愛,對其逞性、乖張脾氣姑息遷就。不給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應,一概滿足,這樣隻會導致孩子任性妄為,形成驕橫執拗的性格,父母的尊嚴在她眼裏將蕩然無存。

2.高壓的教育方法

父母嚴而無慈,經常發脾氣,時常恐嚇、責罵孩子。動輒體罰孩子,實施棍棒教育。這樣隻能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整天唯唯諾諾,誠惶誠恐,經常處於恐懼不安的狀態中,久而久之必會產生反抗之心。

3.自以為是的教育方法

父母認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麵前全是正確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條。話一出口,孩子就得絕對服從,即使是說錯了,但為維護自己的所謂尊嚴,也要迫使孩子必須照辦。同時,這種自以為是的教育方法,還往往導致父母無視孩子的正當需要,不虛心聽取孩子的正確意見,有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4.疏遠的教育方法

父母從不主動接近孩子,總是力圖使自己離孩子遠一點。譬如,把孩子交給祖母或交給保姆照應。他們很少與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愛好、興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與孩子間存在著明顯的鴻溝。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會因得不到父母的愛,而漸漸疏遠這份親情。

5.說教的教育方法

父母無視孩子是否願聽自己的說教,也不管自己的語言是否恰當,總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地對孩子進行教條灌輸,擺出一副說教者的姿態。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對這種說教產生厭倦情緒。久而久之,他們對正確的教育也會產生反感。

6.引誘的教育方法

父母總是用愛撫和各種各樣的獎賞(包括各種物質的東西)來博得孩子對自己的尊重和熱愛。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愛撫或滿足不了其需要,就會對父母產生不滿、憤怒和反抗的情緒,使孩子變得任性、驕橫、不講道理。

以上這幾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頗型的狀況。例如,父母平時對孩子嬌慣遷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或發現其性格上的明顯缺陷,如任性、嬌縱、以自我為中心等,便進行訓斥、責罵、甚至毆打孩子,對他施行種種限製,而當責打、限製過分而於心不忍時,又對孩子百依百順起來,取消了限製,任孩子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無條件地予以滿足。以上這些做法,既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應當加以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