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麵發展目的作為考試改革的出發點看起來過於抽象,若因此忽略了這一出發點,整個教育係統的運行就不可能協調。具體的考試目標要與係統的大目標相吻合,如果二者相悖,局部和整體間必須從利益價值的角度取得平衡。為整體利益犧牲局部利益是通常道理,無論是校內考試改革、升學考試改革還是具體考試方法的改革,都需依從全麵發展教育的目的,體現教育的整體性。
教育理論界通常認為學校具有選擇功能,是社會人才必經的第一個篩選器。由於目前學校使用評價學生方法的單一,實事上“篩選器”作用已演變為重視少數學習“尖子”的依據,強化了與之相適應的“選拔——淘汰”考試模式。加之校外的升學考試、招工考試構成了這種考試模式存在的現實基礎,使得校內考試真正具有了篩選作用。
考試是一種善意的教育行為。盡管我們祖先始創考試時可能並無明確的教育意識,但現代校內考試的教育目的卻十分明確:為了改進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學生全麵發展。“選擇——淘汰”考試模式在學校內部的通行,使人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動物進化過程中“生存——淘汰”模式的影子。很難想像這樣一種考試的教育性,更難看到這種考試模式對學生全麵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每一個學生要曆經上百次考試。在“選拔——淘汰”模式下,每一次考試都猶如一次篩選,若數次達不到某一期望目標,便意味著被這個目標高度的淘汰。幾次這樣的淘汰,帶來的是學生喪失信心,意誌消沉,學校和家長的否定,最終導致教育在這個學生身上的失敗。因此,教育理論上所說的選擇功能絕不可在設計校內考試時拿來套用。在現階段教育測量技術還沒有發展到使人得心應手的程度,校內考試的某些方法有時隻是不得已而為之。為服從全麵發展的大目標,寧可使校內考試少一些功能,以減少它的副作用。
三、“減負”與改革何其難
我國的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人所共知的,令很多人始料不及的是,教育部關於“減負”的決定在受到社會輿論高度重視的同時,卻遭到了一些家長乃至孩子自身的反對。一些家長們激動地說:“我們就一個孩子,誰不想讓他有個好前途。現在連大學生找工作都難,動不動就要研究生畢業,不上大學,連工作都別想找到,能沒壓力嗎?”這說明“減負”的問題並非隻是教育部門的事,它不僅涉及學生和家長,而且涉及到社會方方麵麵的改革和發展。
例如人才觀念的變革,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成才觀念在今天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不少人的價值體係中,成功的涵義就是做官發財,途徑也隻有一條——讀書。很少有家長清楚地思考一下孩子的智能特點,並由此而幫助孩子選擇成才之路;很少有家長在考慮孩子的未來時,認真地想過他是否會有快樂的人生,並因此而注意孩子心智的發展。所以中國孩子不但有著沉重的學業負擔,背後還有著沉重的精神負擔。
對當今的家長和孩子來說,很多人患有一種強烈的成功焦慮症,而這裏的成功並不包含孩子的快樂。
又如就業體製的變革,原有的“吃商品糧”的就業觀念,在今天仍然左右著許多父母的思想。其實,隨著國家的進一步國際化,未來我國社會職業結構必然發生大的變化。人們職業的不穩定性、非常專業化和非常綜合化將成為發展趨勢,對那時的人來說,創業的能力比就業的能力更重要。到那個時候,公務員與“開一個小店,經營自己喜歡的東西”的人相比,既不意味著能力的差別,也不代表社會身份的貴賤。
目前我國的就業體製和人事製度正處於變革之中,唯學曆論受到衝擊是不可避免的,這方麵的改革同樣是不可阻擋的。所以中小學生“減負”,需要全社會動員,這其中也包括政府職能部門加快體製的變革。
“減負”所涉及的絕非僅僅是減少幾本教學參考書,減少學生的作業,減掉幾節課的的問題,它是我國整體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是一種結果。
舉例來說,教育體製上的變革,如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多種形式辦學和選修製、學分製,課程的多樣化、實用化和綜合化等必然給個人在學習方式、時間和空間上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而信息全球化對教學課程目標的變革,如獲取信息,清楚地思考,有效交流,認識人類環境,認識人類和社會等目標的實現,必然改變現有的學習方式和教育過程。
因此,我們的社會在把中小學生“減負”作為熱點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育的整體改革,特別是教育觀念、教育內容的改革和教師素質的提高。
教育改革進行的關鍵在於改變認識,更在於大力行動。讓我們行動起來、團結起來,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到這場教育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來,譜寫出新世紀中國教育改革事業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