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學生渴望這樣的教育(1 / 3)

其實孩子上學並不是隻為了接受知識教育,而是為了裝備自己去接受命運的鍛練。史代納說:“把每一個兒童當作獨立的個人來看待,在教育知識的同時,讓他們在相互依賴中建立關係,並且讓他們去更好地發展和加強自身的能力和潛能。”這就是學校應該發揮的作用。

一、以愛為本的教育

教育是一個長久的挑戰,它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但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孩子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的階段,所以教育好每一個孩子是每所學校麵臨的挑戰,那麼,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中最需要去做的是什麼呢?回答是:學校教育要以愛為本。

不但是家庭教育要以愛為本,學校教育也要以愛為本,因為沒有愛的教育方式是無論如何也教育不出好人才的。而學校教育要做到以愛為本,就必須在如下兩方麵努力:

1.老師應當愛學生

學校教育也應以愛為本,比如老師可以用三種方法來激勵或要求學生學習,這就是威脅,誌向和愛護。老師如果威脅學生說:“你必須把作業做完。”或者老師勸他們說:“為了前程,努力吧!孩子。”其實威脅對小孩子來說起不了多大作用。老師們應嚐試喚醒學生對所學功課的熱愛。也隻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而不僅僅是為獲得好成績或得到個人好處,這一點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明白。

而學生們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和熱愛要比其他形式的外部壓力所產生的動力都要有效。但這隻有在教師們對自己所教的東西充滿熱情,並且能在學生們身上感受到同樣的熱情時才會成為可能,所以,一些漫不經心授課的老師是教不出好學生的。

孩子們的一切學習,不管是化學,數學,還是曆史,生物全都應該充滿了喜愛和歡樂,這也正是他們更好地學習的基礎。但現實中我們的學校教育卻不是這樣,許多學生對一些學科十分反感,這樣他們是不會學好的。

要改變這一狀況,老師們應該下功夫,他們應該對孩子們充滿關愛之情,而且他們還要熱愛自然和生活,呼喚愛心,關心他人,關心自然和生態,以崇尚奉獻的精神去從事教育,把學生當作他(她)們的老師,在教學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完善、成長和成熟,用行動來鼓勵人們多做社會公益事業和關心社會弱小群體。

在教育過程中,老師應當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學生在物質社會的大潮中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尋找自己生命的使命和對自己負責,隻有這樣,才能教育出最合格的人材。

2.讓孩子們更加團結友愛

學校教育還應該培養孩子們的友愛之情,致力於在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建設橋梁,它不依賴於競爭,不依賴於以同他人相比來判斷一個學生的成績,而是培育一個人對學習的強烈興趣。就像一個人對他人的工作表現出的興趣會對這個人產生最好的效果一樣,對學習產生興趣會使孩子們受益匪淺。

對孩子們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我怎樣才能比你更好?”而是“我怎樣能比現在做得更好?”學生能力的不同可能是由於來自不同社會和民族背景,但我們要對每個學生的社會能力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我們怎樣使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成年人?這是日常實際教育的本質問題,一般抽象的指導和判定出一係列規定讓孩子們去遵守,都不能對其有所幫助。

班主任老師應該讓自己的班級裏沒有“年齡等級”,也沒有家庭背景等級。而通過競爭考試進行智力區分和選擇方法,並不能對培養孩子們的友愛之情有任何幫助。

孩子們在整個學業期間呆在一起,是因為這可以增強社會意識培養相互責任感,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和同學都有會碰到麻煩的時候,認識到發展並不是毫無幹擾的平穩進行,而是個別飛躍地進行。他們開始意識到學校就像一個世界,在這裏每個人都應學會同他人共處,如果他們不這樣或不能這樣做,就會導致社會分裂或更壞的結果。

共同生活在社會結構中也能導致危機,這些危機可能很深,以致於將一切打碎而給涉及到的人帶來痛苦,包括父母、孩子和經曆危機的教師以及整個學校,我們應學會調整這些危機,讓孩子們適應這個世界。

藝術性工作是社會機能和能力實施的理想方麵,這就是為什麼在校期間班級表演大量戲劇,或用母語,或用在一年級開始教授的兩種外語表演的原因之一。

隻有在父母、老師和孩子的合作下,一個社會組織形成了,培養學生們的友愛之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能由所有參與的人創造,並將學校變成社會發展的真正中心。

二、讓學習成為樂趣的教育

與其費盡心機地教導孩子學習,還不如教會孩子們應該怎樣去學習來得好,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學習的樂趣無處不在,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們是最愛學習的,比如,幼兒從半歲開始就學著模仿大人,在他們的腦子裏,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偉大的遊戲。比如,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會經常擺弄著一些東西,學著說話等等。孩子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事情,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