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孩子生來就這樣認為,並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是非常艱難和討厭的工作,這一般在孩子上學時才會出現。若有某個孩子一直相信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遊戲。那麼他肯定是個天才,可這樣的孩子太少了。
為什麼孩子的學習興趣到上學後會產生變化呢?因為在他們上學後,許多孩子都會逐漸地對學習——在學校的學習——產生厭惡感,他們認為在學校學的知識很枯燥,沒有意思。現在,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重新讓孩子們尋找並發現學習中的樂趣,也就是要使孩子們對學習產生興趣。
那麼為什麼要使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呢?因為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興趣,他(她)就會努力把這件事做好。學習也是一樣,如果孩子們對學習感興趣,就會學得更快、更好。
也許你會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學習的速度是驚人的,他們在幾年的時間裏就學會了走路、說話,認識了身邊的許多事物。現在你學一門外語的速度也許還沒有兒童學說話的速度快。這就是因為孩子們非常希望了解身邊的事物,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小時候都隻上了幾年學,但他們都取得了很高的科學成就。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學校教育中讓孩子們討厭學習的影響,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
在這裏不是說提倡大家不讓孩子去上學,這也是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但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去發現在學校學習的樂趣。
也許孩子會說:“在學校學習那真沒意思,哪有什麼樂趣呀?”你就應該說:“那可不一定。如果你去尋找,就會發現樂趣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去想這個東西是多麼的有趣,而不是去想它多麼枯燥。比如在學習數學時,你可能會想到一個又一個的定理很繁瑣,證明起來也很困難。你也可能想到數學中有很多規律,規律之間互相聯係,組成許多新的事物。你還可能為學到了新的知識而高興。”
有些想法會使學生們感到學習枯燥,但還有更好的想法會使他們感到學習有趣,老師們應該在這方麵下功夫。在學生學習時,教師應該盡量讓學生去想有趣的方麵,而不是去想枯燥的方麵。遇事都去想它的好處,這樣就會發現學習以及做其他事情都是有趣的。
大千世界,樂趣無處不在。也許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確實有些單調,但是學習知識的過程不也是很有趣的嗎?希望老師們能讓孩子們學會發現學習中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學得更好。
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曆,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就越來越大了。這種差別意味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做事習慣。而在學習上,不同的學生可能會用各種適合自己的不同方法去學習。
然而,現在一些學校的老師經常要求學生們用某種他認為有效的方法學習知識。運用這種方法的學生也被老師們稱作“好學生”。但很有可能這位老師的方法可能並不適合大多數學生,學生們希望被表揚而按這個方法去學習,但是他們的學習效果卻不是最好的,也許還會很差。
例如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華羅庚等,在上學時成績都很差,因為學校教授的學習方法或者是學校的教育方式不適合他們。他們的成功是因為離開了學校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為了獲取知識,我們不能不去上學,但是我們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學校裏學習。
那麼,用什麼方法合適呢?這需要孩子們自己的探索。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認為用這種方法學習輕鬆、有趣,並且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所以教師不妨讓學生們試試不同的方法,但學生們對於老師講的方法,也不要一點兒也不相信,也不能完全相信,可以試一試哪種方法適合自己。也希望老師們不要把自己認為好的學習方法強加在學生身上。
縮短時間與提高效率
許多教師和家長認為,學習是時間越長越好的。成績好的學生,人們會認為他每天學習的時間很長,可能學到十一二點。許多教師和家長也在通過各種手段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致使一些學校每天上課上到很晚,學生放學後還要補課。其實,學習(指上課和做練習題)的時間太長並不是一件好事,它不但會使學生學不好在學校應該學的知識,還會阻礙學生各種特長的發展,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人腦不是一個可以長時間工作的機器。我們每天都需要休息、睡覺,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部分得到放鬆。在放鬆後,人們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而如果一個人總不休息,一味地工作著,他的身體就會感到很疲憊,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也隨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理解新知識會變得很困難,研究一個問題時,大腦好像變得“麻木”了。
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在這種狀態下的學習自然是不會好的。如果長時間這樣下去,還會對自己的心理和精神上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