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說:“我每天學習的時間很長,我的成績也比別人好得多呀。”但是,要知道,這種好的成績往往都是“背”出來的。由於聽課聽得較多,練習做得較多,對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問題可能不用考慮就能解決。但是,用這種方法學習的人能力通常都不是很高,遇到一個沒有見過的問題就覺得無從下手,而當今的社會需要有能力的人,考試也注重考察能力,因此這種機械式的學習是不會有太好的效果的。
假如用這種方法學習考試真的能考好,將來孩子們走向工作崗位或者進行科學研究,哪怕升到高一級的學校時,在工作或學習上都會感到很吃力。到那時如果再想重複自己過去的學習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一定的時間,其次在年紀小時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容易些。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讓孩子們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提高他們各方麵的能力。重要的是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如果孩子們遇到一些自己不太理解的東西,不要著急,因為知識總會有一個凝結的過程的。也不要因為學不會就讓孩子們看書看到很晚,因為這隻會起反麵作用,讓學習變得很煩躁。有效的方法是有空時就想一想不明白的東西,或者幹脆先放下,過幾天再去考慮。也可以查一查資料來幫助自己理解不懂的知識。讓自己休息好,擴大自己的知識麵,理解後再做練習題,這才是比較好的方法。
放眼世界,我們會發現許多發達國家的學生上學的時間都是比較短的,他們的課外知識很豐富,各方麵能力也比較強。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因為用一個長短合適的時間學習對提高學習的效果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應該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讓孩子變成一個隻會按程序辦事而沒有創造力的“機器”,而應該通過高效率的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人。
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
人類永遠也不會失去學習的潛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幫助小學生產生一種可以相伴他們終生的學習動力呢?是的,學校教育並不是隨著期終考試而結束。那些在學校學會熱愛學習的孩子們,將能夠指導他們自己一生的方向。
學校一般會被學生看作是充滿了功課和作業的地方,當他們通過了期末考試的關卡,就算是安然地完成了一年的學習任務。實際上學校所應該製定的目標要遠高於此。我們要讓學生能夠在考試的壓力下獨立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開始一種持久的自我教育,並能夠親手掌握自身的發展。
教師和學生們都不應該在所取得的成績麵前裹足不前,或者簡單地重複以前的工作,教師應該教會孩子們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無論如何,孩子們在這方麵要存在一種巨大的優勢,在他們身上孕育著未來的希望。
三、真正塑造“人”的教育
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會使孩子們在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在角逐利益時,不受正義和道德的限製,而淪為經濟動物。缺乏人文精神的生活,會使人們喪失掉精神家園,無論物質生活有多麼豐富,人們都會陷入極度的空虛之中。
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和影響自己進步的障礙,尤以學校最為顯著,而如何克服它們則成了每一位涉身教育者的主要任務。所以,在學校中,孩子們接受的指導應該來自實際生活經驗,而不僅僅是老師們的理論。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不應隻教育他們生存於現今社會應具備那些知識與能力,還要看到他們的內在潛能是什麼?他們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如此,我們才能為現有的社會不斷地注入由成長中的這一代人所貢獻的新的力量,隻有這樣的學校才是適合教育孩子們的學校;也隻有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由其組成份子所共同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以既有的社會組織形態,來要求並塑造一代人的保守社會。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有價值的,學校還要教導孩子們:隻要你正確地去做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就沒有做不到之事。
當然,學校中的學習是艱苦的勞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而,有努力才有收獲這也是一條做人的道理。
日常教學工作可以使教師們用一種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和對學生們產生的影響。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身的缺點是那麼明顯,而為了孩子們,我們最好立即著手改善自我。
孩子們的惡作劇、調皮、逆反心理以及渙散的組織紀律雖然常令人不快,但有力地告訴教師們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所期望的高於他們正在接受的。
我們可以援引德國詩人和哲學家歌德的一句名言:“自由,正如生活自身一樣,隻有那些懂得每日清晨重新把握它的人才配享有它。”這好像就是為每一位老師所寫的。生活需要人們發揮想象力並遵守常識,而學校教育則需要教師們盡全力去做。學校是一個學生們可以學習和教育他們如何學習的地方,也是一個使他們懂得一個人必須終生學習,實現人生真正意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