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症”
一位成績一貫優秀的女生,僅僅因為一次英語沒有考好,就說:“過去學習成績好都是假的,隻有這一次才是真實的,我完了,沒臉見人了。”
一位學業出色的男生,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在交往中格外謹慎,總是擔心“我的表現是不是不盡如人意、言談是不是得當”。
在高等學校中,“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獎學金”獲得者,在日常生活中給人們的印象是好學上進、聰明認真、學業有成、遵紀守法。但浙江大學心理谘詢中心的兩位心理學專家說:在與優秀學生的長期接觸,包括心理測驗、日常觀察、訪談以及心理谘詢中我們發現,在這些“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發展並不健全,或者說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誤區,40%~60%的優秀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症”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一位專家說:“他們是一群需要引起關注的特殊人群。”
他們認為,“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症”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麵:
1.過分追求完美。一方麵,對自己期望和要求過高,行為上關注細節,稍有一點事情做得不夠,便惴惴不安,嚴重的甚至出現強迫症症狀。已經很優秀,但總不滿意;有成就,但沒有成就感,成為許多優秀大學生的通病。另一方麵,對他人和環境的期望過高。一些優秀學生對正常的生活環境和現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圍同學素質低,就是埋怨環境設施不如人意。他們在大學中體驗多的是不滿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樂感。
2.關注消極麵。一些優秀學生在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上,往往容易關注不足和弱點,對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卻視而不見。有一個自卑心理嚴重的大學生,明明經過努力拿到了一等獎學金,卻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死用功、花時間比別人多”。關注消極麵還表現在經常擔心會發生什麼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敗等方麵。
3.過分關注自己的形象和別人的評價。一方麵,這些優秀學生過於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們總想給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另一方麵,他們過分關注消極麵使他們在與人交往中對自己的舉止不滿意,事後還要反複考慮有什麼偏差,使自己很不輕鬆。一些人不得不減少與別人的交往,顯得有點不合群。
此外,一些優秀學生還表現出對失敗異常敏感,麵臨選擇時患得患失,猶豫不決。不少人為保持“優秀”的評價而緊張焦慮,持續的不良情緒轉化成了軀體症狀,如頭暈、失眠、胃痛等。
“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症”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是個人成長經曆、個性積澱的結果,另一方麵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實施的是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家庭、學校隻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多把“成績好”、“聽話”作為好孩子、三好生的標準,而忽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又對他們期望過高,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現實社會中流行的“成功導向”,使得許多青少年非常看重成功的結果。越是優秀的學生,給自己的定位越高,越有可能脫離實際。這種做法,在造就一個個學習尖子的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心理脆弱、過分追求完美的“好學生”。
孩子們“好學生”心理綜合症的實質是心理素質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體自身融合的結果。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提倡健康、全麵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加強學生的挫折教育和艱苦奮鬥教育。社會對優秀生、優秀生對自己,也要學會適當降低期望、變追求完美為揚長避短。學校教育要讓學生更多接觸社會、拓展視野、錘煉意誌、開闊胸懷,以減少和預防“心理綜合症”的發生。
三、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浩瀚的是人的心靈。”法國作家雨果的這句話使我們領會到人類心靈的領域是多麼寬廣,那麼孩子們的心靈是什麼樣的呢?這需要我們的教師去了解。
要給予學生力量,首先教師自己就要具有足夠的力量。因為,自己能做到並有信心讓學生也能做到,這隻是成功了一半,還有一半就是對學生的了解,這是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教育就是“撫育、自我生成”“引導、喚醒”的意味等。也就是說,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老師要引導學生去學習,引導是區別於牽製、驅使、奴役和愚弄的,“喚醒”就是在教育中啟發人的潛在的意識、良知和內心世界的活動,這不是老師的諄諄教導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通過老師的言行、舉止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因此,對學生的了解就是老師非常必要的工作,特別是對學生的內心的經曆過程的了解。若老師對學生的內心不了解,就無法正確地去指導學生,又怎麼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呢!所以說,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個了解學生內心又能正確指導學生成長的人。
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學校要想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就應鼓勵老師們去觀察學生們的心理,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學校應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從學校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把握各年齡段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把握教育規律,從而起到科學育人的效果,同時這也為學校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提供科學依據,還可以使學校的整個管理流程更具現代意識並人性化和科學化,使教學輔助手段得到更高層次的豐富;在各項教育教學改革實驗中,始終不偏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宗旨,以學生的真實心理記錄材料為依據,有助於作好科學的個案分析,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及時提供第一手的科研素材,使學校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從學生個人成長來看,由於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真實記錄學生心理特征及變化不僅有助於教師教學,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發現和把握自己,能根據自身情況適時調整學習狀態,從而學會學習和生活,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從社會影響來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使學校的教育工作有據可依,管理態度的明晰則有助於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通過心理檔案的建立,家長和學校的關係會更加緊密,在有限的學校教育範圍之外,易形成家長和社會對成長的共同關注。
行之有效的心理考察法
那麼怎樣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麵的考察呢?其實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測量,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麵:
1.智力因素評定
智力是個體心理基本因素之一,也是個體能力的決定因素之一。所以智力因素評定,智力測驗作為對心理能力進行測量與診斷的技術之一,主要測量個體的能力、先天遺傳潛能和知識性經驗。這是教師了解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及時調整教學和管理的最好依據。目前也是在心理研究和學校測量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方法。
2.非智力因素評定
個體的心理狀況主要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麵。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生們的情緒、情感、氣質、性格等因素,這構成了學生的個體心理品質。
非智力因素作為後天因素,對個體的學習和能力發展起了重要影響和作用。如何對造成中小學學生學習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和環境作出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是當前中小學心理輔導和學習輔導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非智力因素的評定就是中小學校對學生學習進行診斷與指導的標準化測驗工具。
3.學習能力及適應性評定
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校關注的主要問題,提高學習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習方法、學習熱情、學生周圍的環境以及與老師關係等。
教師在學習指導中,要提高每個學生所具有的能力,也就是說要獲得與智力相應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去調查這些主要因素的實際情況。學習不良的學生沒有獲得與其智力相應的學習能力,教師就必須研究其原因、改進指導方法。對已獲得與智能相應的學習能力的學生,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也必須了解上述的各個主要因素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