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場所,它應是學生們的樂園,而許多學生都認為自己去學校是迫不得已,他們對學校有一種厭惡感,這就說明我們現行的學校教育製度和方式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而改進的準則應該以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為主,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知識,掌握生活和以後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主要任務。
一、學生需要自己的空間
諸葛亮說過:“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我們都懂這句話的意思,卻不知道這句話也是非常適合學生們的,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十分需要自由,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因為在自由中才能“淡泊”,才能“寧靜”,才能認識自己,認識人生,但學生似乎總也得不到“自由”。他們在校時有老師的安排,放學後有家長的看管,放假了還要寫作業、參加各種補習班。盡管如此,老師和家長可能還總是為學生的“貪玩”而苦惱。
其實,孩子們的這種“貪玩”是正常的,如果不“貪玩”倒有些不正常,因為在老師和家長的看管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不自覺的。
老師不應強迫學生學習
也許是因為教師和家長對學生有很高的期望,也許是因為當前社會上的競爭更加激烈,但期望和競爭都會帶來壓力,總之,現在的學生的確不輕鬆,許多無形的壓力被加在了學生的身上,本是花季年華的孩子們無不為此叫苦不迭。
假如這些壓力真的來源於日趨發展的社會,真能給孩子們來諸多的好處,我們無可厚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許多壓力是教師和家長所造成的。所以,我們不要總是強迫學生,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給學生更多自己的空間吧,讓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
我們可能都會知道,一個人在主觀上情願做的事情往往會做得更好。假如一個人對一件事感到很有趣,非常情願做這件事,他便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完成他。如果他感覺這件事非常枯燥但又不得不做,他便不會在上麵下很大的功夫。
學生們學習也是如此,被動的、不自覺的學習是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的。而且這種被動和不自覺也會讓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認為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這也是在被看管下的學生“貪玩”的原因。然而,學習本來應該是很有趣的。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呢?其實是有辦法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不要過多地“管”學生,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些老師總是對自己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希望:你們要主動地學習。但他還是經常給學生留很多作業,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監視”學生的課餘生活等等。其實,這樣不但不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反感,因為對學生過分的要求和看管本身就會使學習變得被動,而被動和主動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是不會共存的,當被動存在時主動很難存在。因此,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得到“自由”。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學生們“自由”的基礎上,老師和家長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如老師在上課時多使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有條件時多安排一些實驗,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把理論變得貼近生活……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趣味性和必要性,就會自覺地學習了。
事實上,孩子們天生好奇,總是會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我們。這樣,他們就不會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而是當成一種樂趣。也許你也已經發現那些學習上比較好的學生往往都是很少有人看管的。不過,你可能會認為是因為他們學得好才不用別人管。但正因為很少有人管他們,他們才會學得好。而那些學習上表現差的人如果總是被別人看管著,也許就永遠也不能學好了。
當然,我們要給學生更多自己的空間並不是說就再也不跟學生溝通了。當學生在學習上確實有困難或者有一些錯誤的想法時,應該多與他們溝通,這種溝通不應該是訓斥,而應該是像朋友一樣循循善誘,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讓學生更加自由地學習
如果你對上一節的那種教育方式有疑義的話,就看看歐美的教育。那裏的學生都比較“自由”,而他們的能力卻不低,他們國家的科技水平就能證明這一點。下麵我們來看一下正在美國興起的“極端自由”教育學校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