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喜歡這樣一所學校,沒有老師,不分年級,不受約束,不需天天做作業,更不用考試。位於美國西北部俄勒岡州的蘭山學校正在實踐這種“極端自由”的辦學方針。
該校共有50名學生,年齡從5歲到16歲不等。早晨孩子們來到學校,沒有人要求他們做什麼,他們可以隨便地聽音樂,也可以三五成群地玩遊戲,甚至可以打籃球。這些學生可以在學校裏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學習他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學校不設校長,教師也隻有9名。校園事務由工作人員和學生組成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管理,負責人目前由一位16歲的學生擔任,並且學生守則也完全由孩子們自己擬定。
瑪蒂是這所學校的教師,她說,我們從不把自己看作教師,我們在這裏隻是為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隻有當孩子們主動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才給解答。學校從不強迫孩子們上課,但當他們一旦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就會主動學習,而且學得特別快。我的兒子克萊頓也在這所學校就讀,看到他在這裏可以輕輕鬆鬆地學到不少知識,我很高興讓他到這所學校讀書。她的兒子也說:“我喜歡在這裏學習,因為這裏比其他地方自由,並且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目前,美國已有25所學校采用了與蘭山學校相同的“薩德伯理式”教學方式,因為這種教學方式的首創者是麻省薩德伯理學校。在薩德伯理學校,有75%的畢業生升入大學,比例高於普通中學,其中該校的優秀學生還進入了哈佛、耶魯等名牌大學。
長期被動的學習對一個人的發展是不會有好處的。如果做事時總是處於被動狀態,便不會有很高的創造力和獨立能力,而這些在現代社會裏都是很重要的。老師要求學生按他的意願所做的事,這也就好比在奴隸社會裏,奴隸主舉著鞭子對奴隸們說:“你們要主動去幹活!”確實有些可笑了。
我們的教育應該考慮到一個人的一生,而不應該隻考慮升學。就算隻考慮升學的話,現在的考試也都注重考察實踐能力,這種能力也是要靠主動的學習取得的。
二、教師與學生需要自主權
學校教育是人類文化進行代際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人類文化中許多普遍性的和規範性的內容從上一代傳播到了下一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獨立自主地研究人類文化中的某一個側麵,還要培養學生批判性地繼承和創造人類文化的能力,這就對老師和學生們的自主權提出了要求,因為沒有自主權,老師就無法深入地研究某一領域的學問,得到自己的見解,學生也無法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和個性。
但教師隻是學術上的傳播者而不是管理上的專家,教師本身沒有管理學校的行政權力。這種情況下,教師就無法將自己理想的教育方法實施出來,學生也學不到除了書本上所載的其他知識。所以,教師必須有教學自主權(決定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評分方法等)。與此相應,學生必須有學習自主權(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課程、選擇教師等)。教師教學自主權和學生學習自主權之間的衝突,可由教師和學生通過雙向選擇來調節。這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係的原則。
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大多數的教師隻會拿著書本照本宣科地教學,學生也隻能對著書本聽老師講。因為我們檢驗學校教學質量的標準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這就使得教師們也就僅僅依據這些標準來引導學生學習,其結果是把教師隻依標準而教,學生隻依標準而學,這種方式勢必抹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
給教師與學生自主權,也是素質教育下學校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證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什麼、怎樣教等方麵有著極大的自主權,學生在學什麼,怎樣學方麵有極大的自主權。教師教學自主權和學生學習自主權之間的衝突,要通過教師選學校、教師選學生、學生選學校、學生選教師的多重選擇過程來調節。也隻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學校教育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