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素質教育如何實施(2 / 3)

其實德國人更是注重素質教育,特別是二戰後德國人的“思想教育”,全世界都投以讚賞的目光。

對於聯邦德國的青少年來說,德國教育界在授予他們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比如在對外交往上,重點是對他們進行反納粹教育和反排外傾向性的教育。

在德國的舊都波恩市,萊茵河邊的“柏林自由”大街上有一家書店。人們隨意地進進出出,取下書架上的書刊、雜誌、地圖,小冊子,翻翻看看,覺得喜歡,就可以揣進自己的提包;如果書架上沒有的,就翻閱書店提供的書目,順手取來訂單,填寫以後,交給服務台的小姐,就可以回家等待通知,然後再來取書。這裏不收現金,也不用刷卡,更沒有賒帳。因為這裏的書是不要錢的。

天下真有這樣不收錢的書店?是的。這裏是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門市部,所有的書籍全部免費供應。免費提供的書籍,恐怕是一些賣不出去的舊書,滯銷讀物吧?其實不是。這裏的書刊全是新書。而且印刷精美,圖文並茂,編輯、作者的陣容也是國家級的專家學者。一本《德意誌簡史》編寫得十分精當,將德國曆史提綱挈領地一一介紹,厚今薄古,遠略近詳,對於每一位愛學習的青少年來說都是一本非常深入淺出的曆史參考手冊。

而且這裏還有許多關於納粹曆史的教材,因為敘述詳盡,所以多分為上下多冊,裏麵納粹暴行的照片和描述都非常真實,沒有回避,而是坦然承認反人性的罪行。教育中心主動殷勤地為各級學校提供免費的服務和寄贈書刊,把反對歧視外國人的教育從兒童時代抓起。

另外還有許多專題,例如環境保護、婦女解放、對外關係、國際難民等等,都有小冊子供人索取閱讀。這些報刊分別叫作《政治畫報》和《慢鏡頭》。在《政治畫報》的“編後欄”附有三條頗堪玩味的編輯準則:並不醜化什麼,務求列舉問題;並不美化什麼,卻也列舉正麵實例;不搞先入為主,但求引起反思。

能夠總結出這樣的編輯準則的編輯和作者,已經相當懂得民主自由環境下的政治教育的個中情況。在門市部的櫥窗裏還陳列著一幅大字標語:“我需要的正是多種信息,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表達了青少年讀者對政治教育讀物的正麵回應。

德國戰敗以後,幾乎沒有發生過官方人士否認曆史罪行的事件,跟日本朝野的表現大相徑庭,這恐怕跟德國教育界長期以來堅持正確的思想教育是分不開的。東德的思想教育不合理,所以兩德統一後,東德的種族主義暴力案件遠比西部地區嚴重得多。真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德國曾經有過自身發展的民主時期,可是魏瑪共和國的民主體係被希特勒利用,攫取最高權利以後,蛻變成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大戰以後西德的民主,應該說是美英法占領軍監督下的民主。建立聯邦德國新政權的政治家,要麼是被希特勒監禁過的阿登納,要麼是到挪威申請政治庇護、一度入籍北歐的勃蘭特。他們深深地感到,民主自由的製度不僅需要有白紙黑字的憲法及其相應的法治體係,更為重要的是民主自由的公民訓練。隻有讓人民從心底裏拋棄法西斯專製思想和種族主義偏見,即非希特勒化,才能保住國家永遠不偏離民主的方向。

聯邦德國思想教育的經驗,對中國是很好的榜樣。1952年時,德國的經濟還遠遠沒有起飛,在困境中,德國的民主政治家和知識界就已經前瞻性地看到了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政府不惜工本地聘請專家學者編寫教材,撥出教育款項,免費提供書刊,以求取得教育效果。

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隻有孩子們的思想教育得到了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才能跟著提高,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時都要注重思想教育。

三、素質教育與創造精神

素質教育是不能缺少創造精神的,沒有創造精神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一般而言,在一個人所有的學習當中,經驗首當其衝,然後學習才能夠在概念領域,或與現象的主動接觸中,或者在獲取為研究某些特殊物質而應具備的能力方麵得以進行。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學校隻是從一定都要有高學曆的角度去強調做老師的資格,而不是從用不用心去教學生,是不是用創造性教育的方法去教學生這個角度去評定資格的話,那麼,這種的資格標準必定有問題。

下麵是三個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的比較:第一個老師很遵守紀律,卻沒有自己的特點,他總是記住自己犯錯誤之處並在計劃中加以改進,這樣一來,老師自己成為了主體,學生卻是客體,不是去研究學生而是總結工作。那麼他就沒有了個性,沒有了創造性,他教出來的學生也許分數高成績好,但是,學生卻沒有個性特點。

第二個老師是專門記住自己做得好的經驗,並在計劃中加以發揚這些成績,沒有突出創造性,那麼他也就是一般化。

第三個老師沒有專門看自己的情況,但他用心去教學生,用創造性教育的方法去教學生,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學生,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研究的對象,將每個學生從一個獨立的人的角度去進行認真思考和研究,而且還根據具體的上課情況和學生的求知欲而調整教學內容,沒有固定的計劃和標準,學生的思想也很活躍。但班裏紀律不太好,畢業總結報告時每個學生的簡曆都不同,他們很有個性特點,且充滿活力和希望,興趣廣泛,可以說是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相比之下,這三個老師中當然數第三個老師做得好,但在現行的教育體製下,他卻並不一定能被評為優秀教師。

其實,有些老師根本就不知道學生內心世界的真正需要,特別是有個性的學生的特別需要。對老師來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需要我們服務的對象,我們要認真對待,因為教育好他們是老師的職責。

四、教育標準與因材施教

在素質教育的推行過程中,我們不應拘泥於某項教育標準,而應因材施教。

我們先打一個比喻:為了公平競爭以找出優勝者,我們讓鳥、猴子、豹子、魚、青蛙、老虎、獅子、大象去爬一顆參天大樹上,看誰第一個攀登上,誰就是勝利者。這樣可以嗎?當然不可以。這些動物都有各自的專業才能,自然不能這樣比。我們無法製定一個適合於他們比賽的標準,同樣,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因材施教。

有衡量所有人的才能的固定標準嗎?大概是沒有的。標準隻能用在工廠的設備和機器上,運用於抽象數學的運算中等,而無法適合於用在對人的限製上,人是很有個性特點的萬物之靈長,怎麼會隻用一種標準就能衡量一切人的呢?

我們在用人時為什麼要揚長避短?為什麼要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為什麼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呢?這其實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不同,但在當今的教育中,我們製定了太多的標準,無法進行因材施教。

定標準的教育是短期行為,欲速則不達。什麼是標準?思考一個問題應該有很多個角度、很多種思考方式,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3+3=6,1+5=6,2+4=6。難道六隻有三加三!其他的過程都不成立嗎?

不同的人接受同樣方式的教育有很多弊端,因為人的心路曆程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人比低等動物高級的原因之所在,故每個人都是一個發展精神的種子。

因材施教是讓學校向素質教育前進的重要手段,隻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做到各盡其才,使每個人的素質得到全麵提高。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雖不是現階段的新提法,但它卻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師是關鍵,一個教師怎樣才算是真正進行了因材施教呢?他必須全麵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並根據情況進行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才算合格。

學生好比一本書,隻有你讀懂他,才能真正理解他,隻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熱愛他,隻有你熱愛了,才能真正奉獻你的所有。所以,隻有老師真正的了解和喜歡學生,才能進行因材施教。但要想讀懂學生,首先必須全麵了解學生的情況,其中包括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優點、缺點、思維方式等情況。

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家訪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全麵了解,綜合各種情況,並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手段進行量化評定,對學生作出一個客觀、全麵的評價;要隨時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登記,並建立學生綜合情況檔案,以便準確、客觀、隨時地掌握情況,作出正確估價,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和課外活動。

教育應是一門多元化的藝術。學校應以藝術化的手法進行教育。學習各種課程的目的是發展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培養開放的胸襟。

常言說:教師是人類心靈建設的工程師。對於人類心靈,工程師們有何感想呢?其實,既然教育的對象是人和人類心靈,那麼,教育就是對有不同靈性的人所進行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因材施教。

五、全方位教育評價的作用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總趨勢,也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隻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從根本上革除傳統教育的弊端,達到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為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麵提高國民素質軌道上來。這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迫切需要。

由於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製和模式。因此,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必須打破已有應試教育機製,建立起強有力的素質教育運行機製,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

李嵐清副總理曾在講話中提到:實施素質教育要構建素質教育的運行機製,包括有效的導向機製、有力的製約機製、科學的評估機製、廣泛的社會參與機製等。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開展全方位的教育評價,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所謂全方位的教育評價,即無論從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技術、評價機構、評價體製以及評價結果的使用等都是全方位的進行,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需抓好如下3個環節:

1.評價黨政係統及黨政幹部

實施素質教育,教育外部環境的好壞至關重要,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沒有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教育係統單方麵實施素質教育是有困難的。因此,評價黨政係統及黨政幹部很有必要,將優化教育外部環境的主要和直接責任落實到黨政各級負責人,使他們真正挑起辦學的擔子,支持教育部門實施素質教育,按照教育方針和教育規律來辦事。

2.評價教育部門及教育工作者

實施素質教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優劣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必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尤其是校長、教師的素質。為此,我們應該通過對教育係統的評價,優化教育要素,確保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3.評價學生的全麵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的效果要通過學生的全麵素質發展來體現。因此,評價學生係統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學生係統的評價進一步反饋和推動素質教育工作。

可見,從評價對象來說,應該是三管齊下;評價內容可依據政策法規以及素質教育的標準和要求確定;評價機構可利用原有的管理機構,依據原有的管理體製建立相應的評價體製,各級管理人員都可以是評價人員,每級組織和每個人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形成一個全員參與的評價機製,使評價與管理同步,使管理更具科學性、民主性。形成一個全方位的評價網絡,把人和事都置於管理評價之中,確保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推動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