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素質教育如何實施(3 / 3)

要想有一個好的評價考核方案,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就必需科學。並且設計指標體係是評價工作程序中很重要的一環,它具有導向的功能,是評價的核心問題。

因此,我們設計各項評價指標體係時,必須充分考慮和發揮指標在素質教育中的導向作用,凡是導向素質教育的指標則應該取之。同時通過指標權重的分配來體現工作的輕重,對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指標應加大權重,使指標導向更加有效,通過指標體係的設置,把黨政幹部、教師、學生、家長的思想行為都引向素質教育方麵來。

在評價的標準與計分方麵,應力求合理、客觀。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最大限度地縮小因地域、師資、生源等客觀差異帶來的評價結果的差異,如實反映被評價者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顯然,采用動態評價法是一種有效措施,此外還可對部分指標,根據各類差異情況提出不同的標準。

還有一點就是要確定合適的計分方法,比如把“達標率”轉換為可比的“相對達標率”再分段計分即為一例;又如為了強化年級、班級和教研室的整體負責製,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計分可受製於上述集體的評價結果;再如為了使有關部門、有關人員緊密配合,在分數上也可以互製約,如在綜合評價中,黨政係統和教育係統的評價分各將一定比例計算給對方,鄉鎮與教辦主任的評價分也各將一定比例計算給對方等等。此外,對一些阻撓素質教育以及不遵守政策法規的現象,可采取倒扣分或一票否決製。

在評價方法的使用方麵,應采用多種評價技術相結合,提高評價的廣度、深度和效度。這需要我們在如下三方麵努力。

第一,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的結合起來。

終結性評價屬目標管理評價,形成性評價屬過程管理評價。在評價中,終結性評價固然非常重要,它是對目標達成度的終結表述,但形成性評價更能充分顯示目標實施的狀況,是構成終結性評價的可靠基礎,能增強終結性評價的信度。事實上,隨著許多目標開始實施,評價也隨之進行,目標實施終結,評價也告結束,比如“教改教研”、“考勤”、“遵紀守法”等指標都可通過平時形成性評價結果的積累來實現終結性評價。

第二,將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靜態評價的特點是在評價時不考慮被評價者的背景情況和今後的發展趨勢,隻是評價其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中的現實狀態;動態評價是對被評價者的過去和現在相比較,注意其發展的潛力和發展趨勢。比如評“合格率”屬靜態評價,評“提高率”屬動態評價。這種靜態和動態兩者兼顧的評價,可使被評價者既看到進步而不至於妄自菲薄,又看到差距而不固步自封。比如兩個教師教同一年級同一科目,教學結束時學生考試的結果基本相同,卻不能因此說兩個教師的工作價值、績效等同,很有可能是不等同的,這從“提高率”的評價中即可體現,可見在評價中必須重視動態評價。

第三,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定性評價是對教育客觀事物的性質進行分析,即從質的方麵說明問題;定量評價是對教育客觀事物的數量方麵進行分析,即提供數量的依據。定量評價是定性評價的基礎,定性評價是定量評價的出發點和結果。比如,根據分析教師教學工作的內涵來確定評價教學工作的指標體係及權重,然後以此給某教師教學情況評分並算得綜合指標值為2.05,這是由定性到定量的過程,但2.05說明了什麼?是較好還是中等水平?這需要對它作出定性的解釋,這就是由定量到定性的過程。這整個過程可以表示為:定性→定量→定性。倘若在教育評價中能夠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有機統一,其科學性、可靠性必將得到提高。

此外,還可將綜合評價與單項評價結合起來,他評與自評結合起來,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結合起來等等。

隻有強化了評價結果的運用,才能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其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為使教育能夠達到預定的目標,就必須對教育係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各個環節進行不斷調整控製,使其處於令人滿意的狀態,而這種調控管理必須是有組織、有計劃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

可見,教育評價實際上是管理的一種手段,無論是宏觀工作層麵,還是個人的工作,都可運用評價結果對工作進行全麵、準確的分析,優點有哪些,不足在哪裏,是什麼原因,做到一目了然,管理有據,而不至於無的放矢,盲目進行,從而使管理變主觀為客觀,變靜態為動態,變經驗型為科學型,促進管理的現代化,深化教育的改革。

要做好這一工作,還要將評價結果與幹部教師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有效地激發幹部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可將評價結果作為獎懲的依據,還可規定集體中若有成員評價結果不達標準的不能評為先進集體等等。這種把評價結果與切身利益掛鉤的做法,既能提高評價的權威,又可給素質教育運行機製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綜上可知,開展全方位的教育評價,是建立強有力的素質教育運行機製的重要方麵,隻要我們堅持這樣做,必能推動素質教育的持續發展。

六、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怎樣培養創新意識

素質教育,何教之有也!難怪我國的教育改革總是在提出素質教育,而老師的素質提高才是關鍵,在評定老師的資格上應該是以有沒有創造性教育的能力作為重用的因素之一來評定。所以說,培養教師創新意識是關鍵。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各國教育界無不把實施創新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是培養大批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創造型人才,以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勿庸置疑,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現代社會,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關鍵是要有創造型教師,因此,老師們自己也要進行創新方麵的自我教育,這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而學校方麵也應為之努力,就如何對教師進行創新教育,這裏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要讓教師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前提和關鍵。沒有創新意識的人不可能產生創造思維,掌握創造方法和獲得創造成果。要適應時代需求,教師必須努力開發自身的創造潛能。

第二,要讓教師認識到:創新是學校工作有特色、創一流的要求。教學要創新,管理也要創新,沒有創新,就不會有合格,更不會有超越。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把創新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

第三,要讓教師認識到:要培養出有創造力的複合型人才,首先自己應有創造力,這樣才可能培養出有創造激情、富於想象和有科學精神的學生。

一個教師不能創新,那隻能隨波逐流,難免被淘汰。隻有努力使自己成為創造型教師,才能大有作為。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麵,就必須激發教師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強烈的求知欲是創造型教師的認知特征,也是教師進行創造的重要基礎。

創造型教師對知識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探索、對未曾想到現象出現的驚奇、對尚不理解問題探討,都是有強烈求知欲的表現。為激發教師的求知欲,學校應組織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政治、業務學習,克服目前許多教師固步自封、對現代科技知識冷漠麻木的缺點,培養教師一生從教、終身學習的思想,滿足他們擁有淵博知識的願望,這是教師產生創造欲望的動力。

教師怎樣進行自我教育

開展素質教育,首先是“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們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學生。所以教師必須是用創造性的行為去開展教學工作的人,必須能夠進行自我教育,以提高自身水平。

其次就是虛心學習全人類的所有文化,從而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文化積澱,真正地對人文內涵、文化內涵、社會內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創造性思維加以實踐。

最後,自我意識的教育中必須帶有更深的修煉,要磨練和完善自身。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多動手、多總結,並能夠經常參與社會實踐等之後,再讓學生坐下來討論、交流經驗,才能使他們獲得再教育。

必須要通過自我教育才能辦得到的事情,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說難,是因為大環境有時容不得人去創新,人們認為這是“個人主義”的表現,牆倒眾人推啊!隻有不怕犧牲一切而勇於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人才能辦得到這件事,否則就很難。說不難,是因為,隻要你說得到也做得到,就會產生不一般的效果,學生也最容易接受,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嘛!

其實,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的問題都很重要。因為,自我意識的教育中必須帶有更深刻的人文內涵、文化內涵和社會內涵。

一個人的成功並不一定意味著要收獲什麼,甚至如果以自己的失敗而成就了大多數人的成功,也是一種成功;理想的實現意味著自己一定會失去一些什麼。比如說,它使我們看清了一個人占有物質和金錢並不重要。而後者卻使我們每天都意識到一個人心靈進步的重要性和方法,所以教師們的自我教育,也是自身的一種成功。

七、素質教育對學校的要求

教育學家史代納曾說:“我們最大的努力,是培養自由的人。讓他能夠自己決定他的目標,指導他的生活。”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不應隻教育他們生存於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與能力,還要看到他們的內在潛能是什麼?以及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應該讓學校向素質教育前進。

學校要推行素質教育,須從兩方麵下手,一是學校的軟硬件設施的改進,一是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兩者之中尤以後者最為重要,所以,學校要想更好地推行素質教育,就必須先從教師抓起,對於培養教師本身素質的問題,學校要努力營造有利於教師創新的文化氛圍、物質條件和實踐機會,並且應做到以下幾點:

1.鼓勵教師標新立異

對於教師在創新實踐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因失誤產生的不良後果,學校要敢於為他們承擔責任。對創造型教師因思維方式和個性緣故表現出的不太符合常規的行為,也應予以理解,以免挫傷他們的創造熱情。

2.教學民主 百花齊放

學校應提倡“教學民主、百花齊放”的教風。要充分尊重教師選用新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手段的自主權。要鼓勵教師求異爭辯,大膽創新,並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一個寬鬆的學術環境。比如,人們往往會在民主平等的激烈爭辯中,產生真知灼見,迸出絢麗的思想火花。

3.請專家指導

學校應有計劃地邀請有關專家到校講學,進行工作指導。有計劃地派骨幹教師、教研員或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參觀、考察交流,把先進的思想和做法帶回來。

4.外出學習取經

有條件的學校,可與名校、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建立聯係,拓寬視野,活躍思想,走聯合發展之路。

5.參與教改 科研興校

教改實踐既是培養教育創造力的途徑,也是對教師進行創造教育的落腳點。為此,學校要按教師的教科研水平讓他們分別承擔相應的科研課題,給中青年教師壓擔子,使老教師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得到總結和升華。

6.樹立典型 帶動全體

有人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在注重對教師創新成果總結的同時,要注意樹立典型,宣傳推廣他們的成果,提高他們的知名度及物質待遇,從而吸引和激勵更多的人投身到創新活動中來。

7.提倡團結合作

為避免和減少失誤,學校還要提倡教師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共同發展,走群體成才之路。

8.充實硬件 優化軟件

學校要提供必要的教學資金,促進校園網絡建設,加速現代化教育進程,為教師從事創造活動提供便利的物質條件,讓教師們在更優越、開放和富於挑戰性的工作環境中,不斷充實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