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教學方法的優劣與影響(1 / 3)

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需要的是一種為了幫助所有孩子們正確和更好成長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在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都應該體現出來。學生們不但需要學到知識,更需要掌握學習和創新的能力,這樣,他們是在進行接受學習過程的教育,而不是接受結果,這種教學方法才會使學生將來能自己創造所有他們需要的東西。

一、蘇格拉底的教學法

在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開學第一天對他的學生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地作了一遍。又說:“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可是這一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卻隻剩下五成,半年後,就隻有兩成了。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所有學生中隻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

蘇格拉底教育學生的這個典型故事是柏拉圖在取得成功後講出來的,一直為後人所讚賞。蘇格拉底本人沒有著作,他的一些教育觀念和主張主要反映在柏拉圖的著作裏。“貴在堅持”的育人故事就是在柏拉圖著作中出現的,這種教育思想也曾倍受後人的推崇。

從這個“貴在堅持”的故事裏可以看出來,蘇格拉底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讓柏拉圖明白了深刻的道理,這種教學方法值得我們今天當老師的認真借鑒。但是,為什麼當時蘇格拉底有那麼多的學生無法堅持下去?有那麼多的學生沒有按照蘇格拉底的話去作呢?

我們可不可以換一種方式或角度去審視一下:說明蘇格拉底要求學生所作的擺手運動太枯燥,太機械,不適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致使絕大部分學生無法堅持下去。

假如我們現在的老師教學生,也同樣使用讓那些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接受的方法,這種教學法肯定屬於一個重大失誤。顯然現代教育也不容許這樣做。我們的現代教育需要讓所有的學生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而蘇格拉底當時提出的那種“貴在堅持”,隻是柏拉圖一個人理解,絕大多數的學生沒有理解,絕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得到發展,難道能說這種方法好嗎?

不適宜絕大多數學生的教學方法,自然不是最完美的教學方法,所以這種方法在現代是不適合的,但這種對待學習的精神卻值得提倡。

二、現代教學追求的目標

學生們需要的是可行性較強、趣味性較濃的教學方法,隻有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更多的學生長久不懈地學得知識,增強能力,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這也就是我們現代學校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體製,而應試教育是讓少數人得到發展的教育,這種“精英式教育”不適合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這不是為了少數人的發展,而是為了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科學知識,都能健康地成長。

蘇格拉底要求學生作簡單的擺手運動,沒有被絕大多數的學生所接受,是他沒有考慮到當時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地說是他對這些學生的要求太苛刻,所以他教育出來的學生真正成功的隻有柏拉圖一個人。而這是不適合現代學校教育的,因為學校教育的對象是所有在校的學生,教育的目標則是把他們全部培養成才。

我們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中還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問題:青少年學生不適宜那種機械重複、枯燥無味的學習方法。這就是我們現代教師應該高度重視的特殊問題,特別是在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研究能夠適合所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探究能夠激發所有學生產生興趣的教學手段。

實際上蘇格拉底要求所有學生都做這個簡單的擺手運動,是沒有因材施教,我們撇開其深奧的道理不講,關鍵是學生們才一個月就有一成多的人無法堅持下去,兩個月以後就有一半的人無法堅持下去,一年以後卻隻剩下柏拉圖一個人能堅持了,這充分說明蘇格拉底所講的方法不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完全是脫離客觀實際,學生無法堅持下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是我們現在這些成年人也難以做到。

隻為極少數人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所以那種隻是為了所謂少數聰明學生的教育,當然就不會讓絕大多數人接受。傳統教學中的“精英教育”實質上就是如此,讓最聰明的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天賦,讓絕大部分的學生內心受到傷害,讓絕大部分學生做出犧牲,拚命為少數精英攀爬“金頂”奠定基礎,從而忽視大多數平凡學生的教育與培養,這種教育方法現在看來是極端錯誤的,所以,我們的現代教學方式應該追求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孩子接受最全麵的教育。

三、課堂教學應作何改革

中學教師如何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觀?又如何科學地客觀地評價課堂教學質量,以此來推動教學質量的全麵提高呢?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要全麵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又不能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要求,我們應把“高質量、輕負擔”作為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科學標準。

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堂教學的任務應該培養良好學風,形成科學世界觀;傳授係統知識;訓練基本技能、發展認識能力;進行美育教育;促進身心健康。因此,評價一堂課的優劣就不單單看學生分數的高低,而且要看教師是否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方麵都得到發展。

綜合評價一節課質量的高低,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教師通過落實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育”方麵都得到發展。具體是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目標中所包括的了解、記憶、理解和運用這四個層次的知識訓練;學生的觀察、注意、記憶、想象、概括、綜合、知識遷移等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否使學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觀和鑒賞能力,激發了興趣;是否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愉悅、和諧、高效的學習環境,使課堂真正為每個學生所喜愛。

“高質量”的評價標準,還要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否搞好教學的綜合平衡。既考慮到全體學生的共同要求,又顧及到每個學生自身發展的不同要求,始終做到將“差生放在心裏,中等生抓在手裏,優等生記在腦子裏”。做到“施偏愛於差生”,把重點放在轉變中差生身上,如適當降低新知識的講解起點,使中差生能跟上教學進度,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回答問題,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與肯定,注意他們學習信息的反饋動態,又注意盡量讓優等生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

總之,從整體上衡量一節課的優劣,可通過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提問、形成練習、操作演示等方麵的正確率,綜合地反映出每一個受教育者是否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明顯進步。

多少年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製度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在新形勢下,評價教師在“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方麵做得如何,應從以下4方麵予以評價:

1.教師講課時能否做到語言生動、幽默風趣、表情傳神、語速適中、語調抑揚頓挫,使學生如浴春風,把聽課當作一種藝術享受。

2.教師能否運用最受學生歡迎、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講故事、播歌曲、聽相聲、看漫畫和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電影、錄相、幻燈、錄音等,產生強烈的“樂學”效應。

3.教師能否以親切的微笑、端莊的儀表、飽滿的情緒、自然的教態出現在學生麵前,給學生以可親、可信、振奮之感。

4.教師能否鼓勵學生調動一切感官,做到眼、耳、腦、口、手並用,組成集團軍協同作戰,組織學生進行個別演講、集體表演、自由討論、對抗競賽,甚至做遊戲,以便激發起學生的強烈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