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教學方法的優劣與影響(2 / 3)

總之,要看師生之間是否實現了情感交流和知識相互交融,產生“同頻共振”。特別是學生的整個身心是否都充滿歡樂和幸福,在愉快的“娛樂”中增長知識,促進健康。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為了使他們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才能,適當的合理的課業負擔是必要的。但是應試教育不惜以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犧牲學生的全麵發展來強製學生完成過重的學業。這種拚時間拚體力的做法隻能導致教學中“學生過重負擔→厭學情緒→低效率→更重負擔”的惡性循環。為此,要用“少時間,輕負擔”作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最後,通過教師的努力,是否真正實現了教學上“減輕學生負擔→學生樂於學習→高效率→輕負擔”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並參照係統論的原理,課堂教學質量可以看作是一個複雜的大係統,它由“高質量”和“輕負擔”兩個子係統組成,而這兩個子係統又分別由若幹個小子係統組成,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組成了一個整體。

不管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參數有多少,歸根結底,是要看全體學生在增進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能否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都得到了協調發展。因此我們說:“高質量、輕負擔”這種二元性的評價標準才是在素質教育中衡量課堂教育質量真正的科學的標準。

四、教師應摒棄的教學法

有一些教學法是不適合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們應當看到這些教學法的弊端,並加以摒棄。

鑽牛角尖的教學方法

在我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中,鑽牛角尖的教學方式太多了,比如小學時,數學教師讓我們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當時許多些孩子總不理解,老師也講不清,隻好讓學生背下來。其實列一個方程,就會一目了然。既然如此,為什麼讓學生花那麼多的時間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一個原本很簡單的概念呢?

到了中學學平麵幾何時,為了證明某兩條線段相等,就拐彎抹角的引輔助線。有人說:大部分學生到了中學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跟平麵幾何有很大關係。其實在科技工作中,解析幾何比平麵幾何不知有用多少倍!在探索科技未知領域的過程中,誰也沒規定必須用什麼辦法才算對,不管什麼辦法誰能解決問題誰就有本事。所以說,那些千年前古人作智力遊戲的東西,不幸成為現階段中國學生的夢魘,實在是可悲!

再說孩子們學英語,他們至少要有一半的時間去背語法條文。為了應付考試,他們花許多的時間背成語及詞組固定搭配。結果同學們的英語語法特好,卻不會日常對話。

有一位大學英語老師忿忿不平地講:“現在的托福考試對英語教學幹擾太大了。學生本校考試不及格,托福卻考了600多分。”其實這是中國式鑽牛角尖的考試在作怪。難道美國人的英語考試不能測出學生的英語水平,全世界的學生都應該參加我們的英語考試不成?這其中的道理很值得回味。

美國托福考試考學生的語法常識,考常用的單詞,成語不考,固定搭配不考。而中國學生將英語的語法和單詞學得非常好,所以中國學生一考試就會考得很好。

有一位高中學生在一篇文章曾這樣寫道: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懷疑,我們的考試出發點是不是要以如何難住考生為高,所以考的是那些刁鑽古怪,最不常用的東西。這次的高考物理題有一道是這樣出的:“試估算地球周圍大氣的質量。”如果用這道題去考美國學生,也許他們10個有9個答不出來。但這並不影響美國人做出世界上最好的軟件,設計出世界上最好的飛機,最精確的導彈。

有學者說:“中國的教育製度是一種優中選優(其實未必優)的製度,絕大部份的學生小小年紀即屢嚐失敗的滋味,直至最終被淘汰。”所以,中國90%的人終生懷著失敗感。因此,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國民,沒有自信去應付時代的挑戰。

“題海戰術”教學法

我們若問學生們這樣的一些問題,一定會得到肯定的答複:比如你是否看著一道又一道的練習題而感到心裏發慌;你是否看著老師留的作業題而感到厭倦卻又無奈?因為現在學生各種各樣的練習題的確不少。做這些練習題可能是為了鞏固學過的知識。不過,如果我們深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種做法有很多的缺陷。

為了鞏固學到的知識,練習題還是要做一些的,但老師們不能過多地讓孩子們埋在練習題中,因為這樣會埋沒孩子們其它能力的發展。

首先我們來看看它的片麵性。做練習題的材料無外乎一支筆、一張紙,有時可能還需要一本書。然而,自然界中的眾多奧秘,科學上的疑難問題,有哪個是隻用一支筆、一張紙、一本書,再加上一些簡單的思考就能解決出來的?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往往需要通過實驗、計算機的計算等手段來解決一個問題。除此之外,還需要別人的合作,對各種結果的總結,在研究中通常需要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研究需要的時間也太長。從這個角度來說,練習題的內容過於片麵,有些脫離實際了。

當然,可能有人會覺得上麵這個問題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但是,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們練習題做得過多,通常會使他們見到問題時不願意考慮新方法,而隻是試圖用舊的方法解決新問題,也就是會使我們的大腦變得機械化了。我們知道,人與機器相比的最大優勢在於人有創造性,人類會根據實際問題創造出一個最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能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而機器往往隻會按固定的程序辦事。

當今世界上的科學成果都是與人們的創造密切相關的。有創造,才會有新的發現。人們在研究愛因斯坦時,就發現他在解決問題時往往都是破除陳規,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取得如此豐富的科研成果。現在教育中強調培養人們的創造性,也是因為創造性對於人類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而練習題做得過多往往會使人們在解決問題時缺乏創造性,因為做的題多通常就會有各種固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固定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就會限製新方法的采用。

練習題做得過多會使學生們的知識學得比較死板,而這對學生們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因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實際工作中都需要我們活學活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們做練習題呢?首先,老師們需要明確的是,做練習決不是學習的唯一方法,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有條件的話,學校應該通過做實驗、查相關資料、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等方式來學習知識。有些人總覺得這些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太恰當的。對於有親身經曆和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們的印象往往會更深刻。而且,在學習中老師也應該注重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現在一些學校中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我們應該重視它。可能在活動中不會直接學到某種知識,但是通過活動人們會有親身體會,也會間接的理解某些知識。知識的獲取有時是間接的,在你學習一種知識或者進行一些實際活動時,會有些意外的收獲。

不過,如果由於條件的限製,隻能通過做練習題來讓孩子學習的話,練習題不應過多,做練習時也不應該讓孩子隻抱著掌握方法的目的,而應該並以啟發思維為目的。也就是說,做練習時不應該特別注重記憶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應該努力讓自己多思考。思考時,也不要去想以前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的,而應該根據實際問題尋找最適合的解決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這也許跟一些常見的觀點有些矛盾,不過經過實踐證明,它是比較正確的。

我們可能沒有聽說過哪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做著一本又一本的練習冊而成才的。所以,不論你是否希望孩子成為科學家,都應該重視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因為它是在未來現代化世界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盲目灌輸的教學法

實踐證明:一些教師對學生盲目灌輸知識、不注重效果的堅持、不講求方法的苦戰與求知都是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所采取的不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的教學方法也是極端錯誤的。這種教學方法應該拋棄。

苛刻的要求,枯燥的學習,盲目的灌輸,機械的重複,隻能使學生越學越厭,因為他們畢竟還是年幼無知的青少年。那種教師定框、定調,預先設計學習路線,強製讓學生照搬照套別人的東西,大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死背公式硬記題型的做法,不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樣學生也無法長期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