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前瞻性、趣味性、開放性和科學性,沒有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本,沒有建立起師生互動的教學平台,沒有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取知識,而且老師也很少去探索和研究真正適合所有學生學習的方法,片麵性地認為“不管怎樣,隻要堅持就會勝利”,強調“填鴨式”的知識灌輸,這是一種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作法,沒有重視教學方法的可行性、趣味性、開放性和科學性,這值得我們今天當老師的認真反思和自省。
死板的教學法
死板的教學方法在教育上有害於孩子們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但學校為了盡可能快地出現教育的效果,而做出讓學生照搬標準的教學法卻會經常出現。
是不是老師們不知道創造性的寶貴呢?其實不管是一個工廠或是一個國家,它的發展就是要看它能創造出多少新產品、新技術、新行業和新的流行性、新的市場需要等等。將來最值錢的是新的主意和觀念,可是這些卻沒有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重視。他們隻知道學生要掌握很多知識!
如果一個七到十歲的學生通過語感理解到外語的本質,他將來就不需要理解到外語組成的每一個小小部分。語感是一種能培養的知覺器官。而死板的教學法則會抹殺孩子們的這種思維能力。
一些外國學者說:“中國人雖然缺少的並不是知識,但他們缺少科學上的創造才能。”這真是一語中的,新的見解隻能通過創造的理解和通過想象力得到。為了得到這樣的創造的理解,我們需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嚐試慢慢得到一種感覺、發現規律。
學生需要想象、計劃和自己去創造,從而學會改變和創造某一個東西的過程,死板的教學法顯然不適合孩子們,他們要學得活潑,學得自在。這樣,他們才是在進行接受學習過程的教育,而不是接受結果,這種教育才會使學生將來能自己創造所有他們需要的東西。
五、教師要掌握的教學法孩子成長需要的教學法
我們可以把一所自由的學校稱為這樣一個地方,它使得老師和教育工作者有機會把他們的教育思想付之於實踐。這些思想來源他們對人和世界的認識,也來源於他們對兒童的熱愛。
學校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種為了幫助孩子們正確和更好成長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在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都應該體現出來。在幼兒園裏,對於兒童遊戲能力的培養使孩子們得以發展想象力。在初級學校裏,孩子們認知世界的過程由老師來支持和引導。經過一段不安定的時期,年輕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被喚醒了。在高年級學校裏,為了鍛煉這種新能力,每一個學生都要接受挑戰。
孩子們有自己的成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經曆著巨大的轉變。無論是對於一個孩子,亦或是他們所將踏上的路程,教師的愛是必不可少的,懂得孩子意味著熱愛孩子,而懂得了孩子們,教師就要去全力嗬護他們。當我們把愛以知識為本,把教育努力以愛為本,教學工作就成了一種藝術。一名教育者應該努力把這種老師同學之間及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這些關係變化,做到了如指掌。
學校所講科目和各堂課的內容一定要考慮到孩子們將來步入人生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麵,我們也應知道所教功課會培養學生哪方麵的素質,以及在什麼年齡,孩子們應該開始哪一項專業化的課程。所教的課程首先是被看作一種按照製定好的發展步奏來教育學生的手段。課程和教學方法是這樣製定的,即每到一個年齡段,都要使孩子們從一個合適的方式按照該年齡段的特點發展自身。
一般孩子們在6歲左右入學,並在之後的幾年裏繼續學習,直到9歲左右。這一期間孩子們接受的應是以充滿想象力的圖片為工具的藝術性教學方法。而這一時期的老師對於學生就象被愛所教化的權威。因此老師要努力做到公正並有耐心。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上教師要成為中心。當學生長大一些,教師不但要勝任工作,還應有一種幽默感。12歲以後,學生們應感受到自己對所有的事情都抱有興趣,但他們也應該認識到老師是他們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的參與者。
青春期來臨時,孩子們將會產生一種新的能力,他們學會把周圍世界的事實同自己所有的性格力量聯係起來。他們的判斷力已經形成,並且需要向各個方麵發展,象美學方麵的判斷、道德判斷以及對智力的判斷都來自於對世界現實及邏輯定律等知識的掌握。這種能力應該讓孩子們快速形成。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學生的一邊,幫助他們發展這種能力。
在思維能力的鍛煉過程中,年青人學會了如何發展對世界的理解力。通過體驗自己的激情並通過學習加以控製,這樣他們逐步能夠在社會進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些目標很難完全實現,但是這些目標卻容易導致一種老師與學生之間一致的創造性的關係。
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應涉及到學生的所有品質,包括精神和情感。孩子們有一些比較敏感的時期,而且某些特定的活動必須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才會取得最佳效果。
從形象到概念的教學法
針對讓孩子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來說,現在的各年級各科課程都有著互相製約的內部結構,它在橫向融合並縱向發展。在低年級裏,學生們必須經曆一個生動的,直接的,充滿想象力的教學方式,到了高年級才會變得更加科學。
比如說,孩子們學習《自然》這門課程的時候,9~10歲的四年級學生能夠完全認出動物的特征性動作、姿式和心靈特征。在高年級的動物學課堂裏,動物群體的研究是通過生態學,生物力學以及它們相互之間及同人類之間的深化規律來加以把握的。孩子們最初的對動物的直接的感性認識,要能夠上升以後才能理解它們,並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地位。
其實,孩子們在進行著從形象到概念的理解過程,在我們從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的這一成長過程中,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也要發生許多變化。這些變化的過程不是一種急進突變,而是以幾乎難以察覺的方式進行的。起初我們隻是抓住了一個連續整體的內在圖象,漸漸能夠分辯出細節並能發現它們之間的聯係。最後,通過運用思維的力量進入合成階段,從而得到真正全麵的認識。
這種理解的質變是人類成長過程中所特有的。隨著理解能力的發展,兒童的個性也形成了。在其他能力發展的同時,它表現為一些固定的,明顯的思維形式。這種理解的變異不但決定了整個教程的製定,而且決定著學校在教授主要課程期間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的發展變化。
考慮到教學方法,老師們應從掌握內在印象到用思維方式把握概念入手,這一過程在兩個方麵尤為明顯。這與我們所有的教學課程相關,這種過程告訴我們,兒童和青少年應該以何種方式在他們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學習。
孩子們最初幾年的學校教育的特點是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強烈內在印象教育。這一工作可以靠多種形式的藝術性創造活動來做到。隨後幾年裏,概念思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個體活動受到鼓勵和挑戰,直到它以思維形式做出的個體判斷成形之後。這種從形象構成到概念思維,再到真正的科學思想和工作的發展過程已經成為所有科目要遵循的規律。
在孩子的低年級階段,他們同周圍世界的所有關係無疑都充滿感情因素。因此,在那時感情對於課程學習作用很大。這個階段以後,孩子們需要用想象力再創造那些原本也是感覺到然後轉換為概念形式的東西,我們可以強化記憶。這種活動的展開應該由教師對於那些有力的現實中的形象的描述開始,這也說明了手頭的東西對學生來說要比那些被指定去記憶的抽象概念好記得多。
老師們應當知道:在學生們所有的學習當中,經驗首當其衝。然後學習才能夠在概念領域,或與現象的主動接觸中,或者在獲取為研究某些特殊物質而應具備的能力方麵得以進行。
發現孩子們從形象到概念的認識道路,是全世界學校教育所追尋並應該展開工作的道路,它支持著孩子們那種可以用明亮的眼睛和開闊的胸懷看世界的思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