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多元文化教育如何進行(1 / 1)

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一個屬於自己也屬於大家的文化社會和環境,對孩子來說,越早教育他們適應和喜愛多元文化社會和環境,就越能讓他們熱愛生命、熱愛社會、熱愛大自然,從而使他們更加健康地成長。所以,對孩子們進行多元文化與環境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每個人同他人一樣都是平等的。人類尊嚴也基於這種平等,每個人都有自由,都有生存的權利。這同一個人的膚色、性別、文化或民族起源是兩碼事,做為一個自由人,我們沒有淩駕於別人之上的權力,也沒有故意損害他人利益的權力,我們要做的就是與別人平等共處。

在我們國家,由於政府的民族工作做得好,我們及我們的孩子們一般沒有種族歧視概念,但我們一旦到了美國,則會受到別人的歧視,從而自己也開始歧視別人,還有一點就是目前我國城市與農村生活水平的差距所造成的城鄉歧視,比如有許多城市居民就歧視民工和農民,這樣做是很不好的。

平等共處的教育,要從孩子時做起,但什麼樣的教育能讓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相互理解呢?怎樣才能解決他們之間的和平關係,國際意識或多種文化共存這些全球性問題呢?

孩子們一般都能互相理解,他們一起玩耍並直接接觸,幾乎沒有意識到文化、宗教或種族的不同。但變化一般會從兒童時代中期開始。尤其是如果象教師、父母等人有膚色、文化或種族傾向。從此時開始,孩子們開始認識到人有一些不同。並學會將他們同“較好”、“較壞”這種概念聯係起來。

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們相互容忍和相互理解的品格呢?在不同社會和種族背景的孩子在一起的地方,外語、曆史和地理教育能打破這種界限,在增強和保證相互理解上起重要作用。

做為獨立個體本身,每個孩子都能正確發展。這個規律在哲學曆史過程中不斷發現而後又被遺忘。孩子本身有他們自己的意圖和目標。

由於象種族主義、不平等、性別歧視、階級問題、社會不公等社會問題的公眾意識不斷增加,通過教育尋求解決辦法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解決這些問題的工作需要將道德和社會教育做為整體,並相互統一成更加完整的整體。個別孩子可以在學校用這樣一種方式進行教育。例如,老師培養學生克服和轉化麵對外國人和陌生人的本能的恐懼和侵略性反應等。

老師還可以讓學生發展他們自己對跨文化影響的曆史、地理、經濟互利以及對孩子母語的教育。每個人生活的一切都依賴於理解,這種理解和世界上許多民族間巨大不同的了解是曆史和地理教育的最終結果。所以他們應受到一種沒有民族歧視、沙文主義或文化陳規,尤其不應有排外或新殖民態度的教育是十必要的。

語言將一個文化社會同另一個文化社會分離。教師們若能敞開心靈以對人類全麵看待的觀點來教育學生。他們就能鑒定出各國家和民族的偉大成就和文化貢獻。從這樣的課程體驗,孩子們在成長中就會了解到應該有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多樣性。因為人文精神的各不相同才能使它成為世界交響樂中奏出特殊音樂簡章的“樂器”,是這種和諧而不是樂器本身應該值得懷念的。

小孩子對國際問題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種族主義,民族主義,也不剝削別人那麼他們後來怎麼有了人的不平等觀念呢?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所以,我們的教育麵臨這樣一種挑戰:允許這種環境向孩子自然展現並開始轉化成為對世界和對他人的有意識的愛護行為。

教育應將個體兒童發展放在中心,確信健康的個體是健康社會的先決條件。在社會不穩和貧困集中地號召個人擁有自由、個人主創精神使他們的將來能夠過一種新生活。

在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人們認識到將來的變化,認識到多元文化的存在,並致力於將這種變化滲入到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