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天才的成長與教育(1 / 3)

教育學家史代納提出了教育的三大要素:培養人的想象力、責任感和真理感,這實際上是針對人的意誌、感覺和思考能力的逐步培養,在教育實踐中意義重大。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切記教育方法應該與孩子的成長過程緊密結合,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主要目標,這樣才能培養出天才。

一、孩子心理發展與教育影響

在教育孩子時,一些家長和老師總是苦於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從而不知道怎樣去正確地教育孩子。其實,孩子心理的發展是孩子真實生活過程的反應,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發展變化的,而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則是蘊藏於孩子的實際生活過程中。

一些家長和老師不禁要問:那麼,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又是怎樣影響他們心理發展的?他們在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所處的地位又如何?這些其實都是心理學和教育學共同關心的重大基本理論問題。而在大力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進一步深入探討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對於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於每一位家長和教師也都有教育的借鑒作用。

生活與孩子的心理發展

許多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專家把孩子心理發展的成因簡單地歸結為遺傳和環境,或先天和後天兩種因素,有的則把生理發育的成因與心理發展的成因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

孩子心理發展的成因蘊藏於孩子的實際生活過程中。孩子的實際生活過程是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孩子真實的生活過程的反應;孩子的真實的生活過程決定著並推動著孩子心理的發展,所以,孩子心理發展的成因隻能蘊藏於孩子的實際生活過程之中,而不是在他們的生活過程之外。

但是,孩子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拓展著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活動空間;或者我們可以用教育這個最有效的手段為孩子精心設計循序漸進的心理培養過程。

社會環境主要為孩子的心理發展提供社會經驗,比起物理環境來,它對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力要大得多;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力就會與日俱增。

社會環境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宏觀的社會環境包括一個民族國家的社會生產方式(即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科學文化水平、社會政治法律、思想意識形態、社會風俗習慣和曆史文化傳統,以及其他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交往程度等等。微觀的社會環境包括人際交往圈、家庭、幼兒園、學校、工作單位、居住區域等等,這些都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

幼兒園、學校等教育領域,作為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的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場所,是一種特殊的人造社會環境。在影響孩子心理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幼兒園、學校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一些社會群體也是對孩子心理發展起重要作用的一個因素。因為群體內的個人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繼傳遞的關係,而孩子的社會化進程總是發生在特定的群體中,群體是指為了實現有公益價值的社會目標,嚴密組織起來的有紀律、有心理凝聚力的集體,孩子也是他們中的一員,所以,它對孩子心理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家長和老師們應該了解的是:當社會生活環境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充分發展時,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就能夠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兒童心理發展就可能達到潛在範圍的上限;反之,潛在的可能性隻能在最低限度上實現。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正常健康的孩子,心理發展的潛在可能性是相當廣闊的,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和教師應當注意以下4點:

1.豐富的社會生活環境比起貧乏的環境來,更有利於孩子心理的發展

舉個例子:2000年,中國兒童發展中心在我國北方農村考察中,發現某些地區還存在著“沙袋養育”嬰兒的陋習。具體情況是:嬰兒在出生後十天左右,便被父母放到盛有細沙土的布袋內,用沙土代替尿布,每天換一次土,平時嬰兒就仰臥在沙袋內,每天除按時喂奶之外,既不抱他,也不理他,同時也很少有人去逗引嬰兒,這種喂養方式可長達一年或一年半,有的甚至兩年以上。這些孩子不哭不鬧,十分老實安靜。但孩子長大後在學校學習往往屬於差生、留級生。在排除遺傳疾病及其他疾病等可能影響孩子智力發展的因素後,中國兒童發展中心采取隨機、整群取樣,選擇年齡在5~16歲之間的沙袋組兒童261名,他們曾用沙袋養育至少半年以上,且每日在沙袋內逗留的時間超過16小時;並按1:1配對選擇未經沙袋養育的對照組兒童,對他們進行測驗,結果表明:對照組的智商平均值要大大高於沙袋組。

沙袋組孩子的智力水平處於正常與智力落後之間的邊緣狀態。這說明了沙袋養育方式在兒童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造成成長環境剝奪的現象,使孩子心理發展明顯滯後,並且相當穩定地製約著孩子心理後期發展所能達到的現實水平。

2.社會生活環境還影響著孩子心理發展的速率

社會生活環境,尤其是文化和教育環境,製約著孩子心理發展的速率,尤其在孩子心理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過渡的時期,是他們最易接受教育影響和啟發暗示的時期。

優越的文化和教育環境,使得孩子有充足的機會讓心理發展的速率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上。在雲南省曾經采用受文化教育影響較小的一些實驗項目,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孩子進行認知發展的跨文化研究。結果表明,認知發展水平的差異主要不是存在於不同民族的孩子之間,而是存在於文化和教育環境有差別的各地區孩子之間。這說明文化和教育上的差別對孩子心理發展速率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人種之間遺傳因素的差別對孩子心理發展速率的影響。

國外的一些研究也指出,在對孩子進行運算測驗中,農村孩子的水平普遍落後與城市孩子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

盡管優越的文化和教育環境能夠加速孩子的心理發展,但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階段順序是不能歸因於社會生活環境的,這是因為在任何文化環境中,孩子心理發展的階段順序總是一樣的。

3.社會生活環境是影響孩子個別差異的一個重要條件

孩子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是千差萬別的,即使在同一家庭,同一幼兒園和學校中一起成長的同卵雙生子,他們各自與周圍的人和事的具體關係不同,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和角色地位也不同。

例如,由於他們在胎內所處的位置不同,影響到他們出生的順序,有了先後之分,就可能引起人們對他們的要求也不同,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也有所區別,這就必然影響到它們之間的個別差異的形成。

家長和老師們應該注意的另外一點是:孩子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的價值觀念體係的形成上。

有兩種類型的社會群體對孩子的價值觀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一是接觸群體,這是一種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空間和時間裏,並和孩子發生實際交往關係的人們共同結合起來的群體,如家庭、班級集體、課餘興趣活動小組等。另一種是參照群體,即孩子心目中所向往的群體,這是孩子的需要、興趣、理想和價值取向的強大源泉。

孩子的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是由社會定向,並由群體活動為中介的。孩子介入於其中的群體的重要性程度、群體的數量,以及這些群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影響到孩子個性最核心的部位價值觀念體係的層次性、豐富性和結構性。其中,層次性的維度最為重要,它反映了孩子個性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目標是什麼,也反映了個體生活的主旋律是否鮮明。

隨著孩子心理的發展,不同群體對孩子的影響力也將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孩子社會化的程度。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氣質特征。比如,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孩子以不隨意反應占優勢的氣質特征將會得到改造,逐漸會變得深思沉穩。

另外,孩子能力的個別差異與其生活環境也有一定關係。比如,有人根據父親的職業進行分類,然後對其子女進行測查,平均分數最高的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子女(智商為110),最低的是農民工人的子女(智商為92),相差了18點。這種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這兩類家庭的文化氛圍有很大的不同。

4.社會生活環境對孩子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孩子高級心理機能的形成發展是受社會文化曆史發展規律的製約,而不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

社會生活環境在孩子心理的發展上至少有三個重要貢獻:一是為孩子提供了語言,語言是社會聯係和文化活動最重要的信息溝通工具。二是通過語言為孩子提供人們的經驗,孩子隻有吸收了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心理機能的性質才能得到根本的改造,也才有能力適應這個社會。三是為孩子提供許多可供交流的人,群體的活動要達到協調,必須在意識水平上使每個群體成員都尊重事實,遵守邏輯規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協調有根本的一致性,也是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麵。

孩子心理發展的自動調節

家長和教師們應該把孩子的個人活動看作是他們進行社會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或者也可以把孩子的個人活動看作是向真正的社會實踐過渡的特殊形態。

每個孩子的心理都同自己的世界觀有著必然的聯係,孩子的世界觀一旦形成,它就有運用自己的世界觀去認識和控製環境的內在需要,力求把他所接觸到的新東西同化到已有的世界觀之中,這好比人的眼睛有對視覺映像的需要一樣。當原有的世界觀同化不了新的事物,就會產生新的問題,引起孩子的內心緊張,使他體驗到重建世界觀的需要。而同時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讓自己的世界觀逐步達到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

孩子世界觀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孩子在心理上拓展新的生活空間,形成新的生活秩序的過程,同時也是使孩子心理通過對活動格式係統的不斷創新而逐漸發展的過程。平衡化的本質就是創造和創新。

孩子已有的身心發展狀況、以及他所處的生活環境,都不能單獨地影響孩子心理的發展,即使這些因素單純地疊加在一起,也不能說明孩子心理連續的發展過程。因此,自動調節的平衡化機製在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諸因素中,是處於組織者的地位。

由於個體活動是整個人類群體社會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孩子心理的平衡化機製歸根到底是受社會文化曆史發展規律製約的,而不是一種生物學適應機能。

平衡化機製對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呢?專家認為有以下3點:

1.自動調節的平衡化機製使孩子心理的發展具有定向建構性

孩子心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到有序。定向發展過程,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環路係統中,通過自動調節的平衡化機製實現的。孩子心理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過渡,其實質就是平衡化過程,是孩子心理從較少的穩定性向較多的穩定性發展。

孩子並沒有一套與生俱來的預先製定好的心理發展規劃,心理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新的變化都是建立在以往心理發展的基礎上,在這個序列性的發展過程中,無疑會遇到外界環境的一係列幹擾,但在心理結構所能適應的範圍內,孩子可以通過自動調節的平衡化過程,使活動結果和預期目標協調起來,不斷增強對新的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

孩子心理發展的動態平衡就好比一條流向山穀底部的溪水,倘若遇到岩石使水流偏離了原來的方向,隻要在山穀製約的範圍內(順應範圍),溪水又會繞個彎兒繼續往下流,而決不會倒流到山頂去,或越過山坡流向它方。這是一條穩定的“發展途徑”,隻有快慢和深淺之分。因此,孩子心理的定向發展是先天就製定好的,而不是純粹由外在環境決定的。

2.自動調節的不平衡化機製的運作有助於增強孩子的心理素質

所謂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個人在後天的發展過程中的對於生存環境的適應與革新能力。當然,這其中蘊涵了主體抗挫折的能力。如果主體能夠運用已有的活動格式係統。同化眾多的事物,同時又能靈活地調整活動格式係統去適應不同的事物,那麼這人的心理素質就強;反之,它的心理素質就弱。

孩子們增強心理素質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生活實踐的磨練,也就是必須經常運用自動調節的平衡化機製去和生存環境取得協調平衡。這同“在遊泳中學習遊泳”的道理是一樣的。孩子的心理素質的增強同樣有助於他們的心理的健康成長。

3.自動調節的平衡化操作方式影響孩子個別差異的形成

孩子經常運用某種平衡化的操作方式,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個別差異形成。比如,具有辯證思維素養的年輕人更容易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太多的人生困惑和苦惱,更容易擺脫自我中心狀態,有利於個性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