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成因的探討和教育方法的實施,必須從孩子真實的社會生活過程入手,運用係統方法對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作整體性的綜合分析,並配合以正當的教育方法。隻有這樣,才能在新的理論製高點上更全麵地把握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現實條件,使孩子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更好地服務於當前的素質教育。
二、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教育
研究孩子出生以後是如何適應社會的,又如何形成具有獨特行為方式的個體,這實質上就是兒童社會化的問題,對教育孩子有莫大的幫助。所以每個社會必須對孩子提出一些基本的行為規範和社會化目標,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盡管各個社會由於曆史發展的原因,對兒童的行為要求有所不同,甚至很不相同,但每個社會使孩子實現社會化目標的途徑和動因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什麼是兒童社會化
許多事實表明,孩子經過社會化,才能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成員。那些對故意被安排在與外界隔離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進行研究的結果就很有說服力。如教育學家戴維斯曾研究過一個叫安娜的女孩子,由於她是私生子,他的外祖父就把他藏在頂樓的一間小屋裏,不許她見人。安娜隻能得到最起碼的維持生存的照顧,不能與更多人交往,更不能參加社會活動。當她6歲被人發現時,她不會講話、走路,不會自己吃東西,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感情麻木,表情呆滯,對人毫無興趣。當她將近10歲時,隻達到2-3歲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水平。
這表明,如果隻靠每個人自身的能力而使他成為一個適應這個社會的人,簡直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作為個體的人,不經過社會化就無法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的各方麵都健全的人。一些研究也表明,青少年成才與他們在兒童時期的社會化是否得到良好發展有密切關係。凡是社會化發展不良的兒童,都沒有正確信念,感情淡漠,意誌薄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了解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對我們的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麵分三點講述一下什麼是兒童的社會化。
1.兒童社會化的意義
兒童社會化是指孩子學習社會中人們所必須掌握的文化知識、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也是使每個孩子成為負責任的、有獨立行為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必經途徑。它既離不開與社會群體、集體、個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也離不開個體主動積極地掌握社會經驗和社會關係的能力。孩子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形成自己的個性的,並成為這個社會中合格的一員的。
孩子掌握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關係包括多方麵內容,如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範,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自我調節、交往技能等。
孩子的社會化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是經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實現的,它還是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任何一個孩子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出生時隻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隻是一個自然實體,還沒有成為一個社會實體。
也就是說,出生兒童的心理水平與社會對它的要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由於社會對人的影響通過各種直接與間接的渠道進行,而每個人對社會要求的認識與掌握既可能是自覺和積極主動的,也可能是不自覺和消極被動的。這就使孩子的社會化有時是在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中進行的,有時則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總之,兒童社會化是孩子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不斷發展並逐漸達到這種要求的過程。不管生活在哪個社會裏,孩子的個性總是朝著那個特定社會的要求發展的。因此,兒童的社會化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每個孩子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
2.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開始推行“素質教育”。一些發達國家也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智育中心”轉移到“個性全麵發展”,特別是兒童社會化方麵。他們或者致力於早期教育,在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下功夫,從小打好社會化的根基;或者把誠實、自信、對集體的認識、責任感、在社會製約範圍內的獨立性,作為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或者把社會化人格的培養作為入學準備的條件之一,把孩子個性發展視為極其重要的方麵,讓孩子在與他人合作的環境中實現社會化。
我國教育工作更是要造就和培養一代新人,使每一個孩子健康地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身體健康、對祖國現代化建設有用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孩子的社會化問題,無論在國內國外,都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令人矚目的重要課題,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必須要重視。
3.兒童社會化的特征
兒童社會化有特征嗎?有!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遺傳因素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
人的學習是以語言文字為中介與他人交往,從而實現其社會化的。這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因為這其中是遺傳因素在起作用。動物自身所具備的遺傳素質並不同於人類,它們雖然長期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也掌握了某些類似於人類的行為方式,但畢竟與人有本質的區別。研究表明,猩猩可以學會許多手勢語言,可以“交流思想”,但它的學習能力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人類的水平。動物不具備人的發音器官,其大腦皮層沒有語言中樞,而人類的大腦皮層卻有語言中樞,並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語言和文字符號。
又比如一些媒體報道的“狼孩”,其從小在狼群中長大,當他回到人類社會,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恢複人的行為,除了周圍環境對他的影響外,是由為他體內存在的遺傳物質給了他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結構與機能。因此,隻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這些先天的遺傳素質就表現出自身發展所特有的趨勢,從而為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提供了可能性。
可見,人類遺傳素質是一種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於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必不可少的特殊素質。它對於人類來說,已經不完全具有生物學意義,它通過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不斷受到社會影響,為實現人的社會化奠定了生物學基礎,但這個基礎每一個健康的孩子都具備,並且沒有多大差別。
(2)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
人們的行為是按照社會規範,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來滿足個人需要的過程。推動兒童社會化的力量,是對某個孩子發生影響的其他個人、團體,特別是施行社會化影響的機構,包括家庭、幼兒園、學校、勞動集體乃至整個社會環境,也包括各種社會群體和組織。成年人特別是家長、教師及其有社會意義的共同活動,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具有特殊意義。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之時起,就與社會、社會機構發生聯係,進行交往,並接受它們的影響。
(3)兒童社會化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孩子通過社會化,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如國籍不同,社會化過程與內容也不同。中國人有勤勞的傳統,歐美人富有進取性。而同一國家、同一民族,其成員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傾向,這就是共同性。
但是,每個孩子的社會化又有其獨特性。這就是說,社會化是隨著個人所具備的條件而有選擇性的形成的。即使在同一個社會中,由於性別、年齡、智力、性格、體質等個人特點的不同,兒童社會化也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同卵雙生子,雖然它們的遺傳素質完全一樣,但由於他們的出生順序不同而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社會角色。由於社會對他們的要求與希望有區別,從而使它們的社會化不完全一樣。兒童通過社會化,一方麵具備與他所處的社會群體有共同的心理傾向,另一方麵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教育力量如何實施
社會化過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個體在心理和生理兩方麵發展,形成適應社會的個性,並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的過程,包括學習、適應、交流等發展自己的社會屬性、參與社會生活的一切過程,其中有些過程貫穿於個體的一生,那麼就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教育的力量如何實施呢?
每個孩子出生後就被置身於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在不同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社會化的內容是不同的,因為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社會規範與道德行為準則。任何社會都會使用種種方法對個人施加影響,使其成為一個符合該社會要求的成員。與此同時,個人也對當時的社會環境做出不同的反應,反作用於環境,從而表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可見,個體的發展就是一係列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社會角色與道德規範的過程。
嬰兒在與環境接觸中,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並有了交往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最初取決於養育者的關心程度。嬰兒在與養育者的相互作用中,逐漸意識到母親能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和願望,因而產生了對她的高度信賴,建立最初的人際關係。我們通常把嬰兒與養育者在情感和行為上持久而有效的聯係稱為依戀,依戀是兒童社會化反映的開端。
孩子在早期形成的依戀,對他以後的行為會產生重大影響。這是孩子心理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幼兒在早期形成依戀,有助於培養孩子對自己、對父母、對同伴信任感和積極的探索行為及交往能力,為兒童社會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幼兒期的孩子開始踏入同伴行列,幼兒的同伴經曆(即同齡人集體的經曆)對社會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與同伴的活動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長。大多數幼兒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迫切要求尋找小朋友,加入的同伴中去。而且同伴的數量也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在幼兒園裏,孩子們的社會化發展,不僅受老師影響,也受同伴影響,幼兒社會化發展以從嬰兒期的依戀狀態,經過模仿與交往,逐漸走向比較獨立的活動。這時,幼兒花很多時間與同樣夥伴在一起遊戲。從中得到無窮無盡的樂趣。雖然遊戲是一種不帶任何強製性的活動,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在遊戲中可以隨心所欲,其行為必須受到遊戲規則的製約。
隨著遊戲從平行性轉向聯合性和合作性,在遊戲中同伴關係也由比較疏鬆的撮合發展到比較協調和有規則的結合。因此,遊戲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製力和自覺紀律,使其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他們漸漸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欲望,與朋友的合作、同伴之間的約束等等。
孩子6歲以後,在與家庭以外的同伴進行交往中和其他社會行為中學到了許多新的行為方式,並且養成了一套行為習慣。這將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多變的社會環境。
比如孩子進入學校,開始係統地接受正規教育。他們從倍受家長和成人保護的幼兒,成為必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社會義務的小學生。
這一時期,孩子對家庭生活的興趣不大,個體遊戲也逐漸讓位於群體活動,如班集體、小組和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等,這使孩子的社會道德意識迅速發展。由於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影響,此時孩子頭腦中漸漸形成各種具體的道德觀念,並學著去判斷是非善惡。
上學後的孩子喜歡過群體生活,常常幾個人一起上學、回家,一起做功課,搞活動,故有“幫團時期”之稱。孩子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了班集體榮譽感,自覺參加各項集體活動,懂得關心集體、關心同學。以後又把這種關心擴展到愛學校、愛祖國。這樣,群體的影響逐漸代替了家庭的影響。同學、夥伴、朋友已經成為他們群體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學與夥伴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模仿,進一步促進了孩子的社會化。
個體的社會化是通過人的整個一生完成的。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要在家長和老師的教導下學習知識,掌握社會規範,形成一定的行為方式,做一個好學生、好少年。
三、孩子的成長與最佳教育期成長中的意識發展階段
教育學家史代納對人類的智慧和人的意識發展做了深入研究後,得出了關於人的身、心、靈、精神及其發展的獨特認識。他認為,人的意識發展是包括在人的身、心、靈、精神上,以7年為一階段的、周期性的整體發展過程,前三個階段是教育的重要時期。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階段性和有針對地進行教育,以培養學生達到具有超越物質、欲望和情感的洞察與判斷力,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本質能夠達成自我,最終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