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天才的成長與教育(3 / 3)

第一個階段是指從出生到大約7歲換乳牙之前。這個階段的發展是:孩子的生命組織構成力主要用於建設、健全和平衡身體的發展,在這個年齡階段,身體成長極其迅速。在他們的意識中,他們自己和世界是一個統一體,周圍的一切都影響著他的生命組織構成能力,而他的身體跟外界信息相輔,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好的和善良的,並本能地模仿和學習,而過早開發智力也會透支生命力,而影響幼兒的整體平衡發展。

這時,人的發展處於植物性的發展階段,孩子成長時顯示出植物性的特征,自然界的一切都符合孩子的天性。鬆子、石頭、貝殼、樹枝、花草和動物都是孩子感興趣的對象,自然界的構型也是孩子的想象力和概念形成的原始材料。動物性也非常強,但不是由動物性支配著孩子。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好爬、好跳和好動的年齡,因為動物性的爬、跳和動都是以身體的生長為目的,而不是來自動物性的欲望。孩子好動的天性是來自生命發展的需要,他的本質特性得不到發展,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排泄係統和免疫係統等生理係統。

第二個階段是7歲到青春期。在這個階段裏,孩子的生命組織構成力主要活躍在感覺的發展。

這時候,整個人的變化非常大,人的意識已從環境中獨立出來,開始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外麵的世界,並用心體會,形成自己的內心世界。

同時,也在尋找楷模和權威力量來追隨,並通過感覺來學習,孩子的感覺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來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為都顯得缺乏理性指導,理性化教育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是徒勞無功的。這時人的發展是處於動物性的發展階段,出自於內心深處的感覺和欲望等支配著人的整體,呈現出人的動物性本質,他有參與生活活動的強烈意誌,並通過感覺來表達和體驗心靈中細膩的感受。

第三個階段是青春期到21歲。此時,人的生命組織構成力活躍在思想意識的發展上,也從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他們會用挑剔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這個世界已不再如他想象和藝術塑造的那樣完美了,而是真實的。

同時,他們已形成個人的判斷力、獨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辨別和判斷能力已經很成熟,有時會比較固執。他們對自然界中的真理進行執著的追求,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的真理,並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挑戰老師和家長的權威,希望在這個關於他自己的世界中,由自身的活動來彰顯出其真實和合理性,個性化需要非常強。

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尊重個體的獨立存在,是幫助青少年發展自我本質的前提條件。作為父母或老師,如果不能平等對待這些獨立的個體,那麼就意味著讓他們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會。但是,光靠老師的智慧和學問還未能引導學生的自我個體發展,老師必須依靠精神的力量。老師必須進行個人的精神修煉,讓青少年看到老師也在為了完善自我發展而不懈地努力,他們才會得到啟發。

最佳教育期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學齡前階段,也就是第一個階段,針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例如通過講童話故事讓孩子想象美好的、善良的事物,讓孩子玩造型不完整的玩具和自然狀態的鬆果、貝殼、石頭和木頭等引導孩子發揮無限的想象,讓孩子通過觸覺來認識和了解物質世界。學校的設計和教室布置,到教學用品和學生用品非常考究,盡量做到了自然、和諧和溫馨,給予孩子溫暖、安全和愛的感覺,因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才有善良和美好的想象。孩子善良和美好的想象是構造身體的重要因素,影響想象力發展的教育實際上是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7~14歲是第二個發展階段,針對孩子的參預生活的天性,讓孩子動手參與日常工作和藝術創造。藝術化教育不僅僅是大量的美術、音樂、表演藝術、話劇、手工、園藝和農藝等課程,而是包括數學、科學、文學、外語、曆史和人文課等在內都突出藝術化教育手段。

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生活的參與,形成對生活的責任感,他們的責任感又是來自於對美的感受、追求和執著,而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學齡前美好和善良的想象的基礎上,孩子心中有美好的願望,學校要有目標讓他們實現,能加強孩子對美的感受和追求。要讓學生把思考和理想付之於現實,主要是讓學生每天都有機會動手創造。

第三個階段是青少年階段。過了14歲,孩子就進入了青少年階段,這時人的發展演化到了人性的發展階段,自我意識明顯地支配著人的整體行動。

所以,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出現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一是健康的、有價值的理想主義;一是脆弱的內心感受和內心世界。很多青少年學生從青春期開始非常熱衷於表達內心的激情:如女生會更注重自己的形象、叛逆和厭世,男生會愁眉不展、行為不檢點、不願意理會他人和頑固。很多時候,他們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樹立的各種屏障。其實,他們是在自己的世界裏尋找榜樣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這一階段中,針對孩子求真、求實的天性,高中階段應開始大量的自然科學課,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農藝、地理學、氣象學、幾何、科學史和人文課(如文學、社會學、藝術史等)。孩子們通過綜合學習藝術、科學和人文思想,不但學習了科學知識,也認識了普遍和永恒的真理,並開始探索人生的問題,同時,他們也真的長大了。

所以,我們應在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配合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平衡他們的發展意誌、感覺和思考中不合理的地方,從而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教育。

四、培養天才需要的各項教育

如果孩子能在一個好的環境裏健康順利地成長,那麼這就是一個培養天才的環境。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她)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他(她)的頭腦需要輸進什麼樣的教育信息呢?哪些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呢?教育心理學家列出下列6項,載於此供老師和家長們參考。

1.語言教育

剛出世的嬰兒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的表達。在這方麵每個父母都是優秀的教師,比如孩子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在教他語言。

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一個正常的孩子不到六周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但在教育中,家長除了教孩子母語,還應教他們一門外語。

語言是孩子們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愈早去學習,效果就愈好。而如果晚點去學,不隻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幹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隻是遊戲,而不是功課。

2.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一切人、物和現象,都能使他們產生好奇。而且孩子們很早就能區別一些事物,比如: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麵,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增多了,就會了解到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隻有晚上出現;叔叔和阿姨很多,但並不常見到。

孩子好奇心涵蓋的範圍也擴大得很快,在家長的教育下,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裏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動作和一些環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製在火爐裏,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動作和環境的利用觀念。孩子對這些認識越多,他就越想控製和利用。這也是人類科學發明的本源。

但孩子對環境的觀察和認識十分片麵,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靠讀書不可了。

孩子對他生活的環境認識越多,他就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境,鼓勵他閱讀一些小人書是非常有益的,這樣的孩子將會更加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3.創意教育

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他會很快融入情節中,他會認為故事裏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想象力培養的重要方法。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實。孩子能從幻想遊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境、學習做人做事等。幻想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幻想是他們進行創作和發明的開始。但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刺激和鼓勵。為什麼有些成年人會覺得生活單調、乏味?很簡單,他們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們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束縛了他們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後,他們自然就顯得創新精神較少,讓別人或讓自己感到單調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4.智慧與思想教育

什麼是智慧?智慧,簡單地說,就是創造新東西,創造新觀點的能力。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些現象呈現在他麵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展出新的技術、新的發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

創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後天訓練來的。

和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現、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分辨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後引導他試著發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在訓練孩子的智慧時,要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現、小小的發明、小小的心得,都應當加以鼓勵,這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5.品格教育

人都有自己的品格,品格是一個人形象的標識,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但品格有優劣之分,我們也據此來衡量一個人的優劣。

一個人的品格決定著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你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你難過,別人也難過。

那麼我們怎樣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呢?我們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品格的重要,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一些有關人的品格的事,比如:人和人在一起生活或者工作,都不免產生一些衝突。什麼時候堅持己見,什麼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隻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幹,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怎麼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

為人處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適時地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6.理想與價值教育

孩子要長大,最後要成為有理想的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對孩子進行理想與價值觀念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我長大要做什麼?”關於這一問題,孩子會有很多想法,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劇,講故事和連環漫畫開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並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並想模仿的對象,這也體現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理想的追求和對藝術價值的認識。

當孩子向往的目標鎖定於有限的幾種之後,對他自己,挫折將多於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

把你的孩子看成天才吧!隻要你努力,並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各項必須的教育,他(她)就有成為天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