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經常與男孩進行溝通,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1)(2 / 3)

晚上10點媽媽回來了,爸爸終於歇了口氣,讓媽媽來“換崗”。媽媽照例說了爸爸剛才說過的那些話,爸爸時不時還要進來補充一番。就這樣,琪暢遭遇著兩重“轟炸”……終於爸爸發令說:“去睡覺!”琪暢走出房間看表,已經次日淩晨一點多了。

因為一次失敗的考試成績,爸爸媽媽竟然對自己進行了7個小時的說教。琪暢說:“平時,爸爸隻要見我犯點小錯,就總是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我都知道了,他還不停說,一說就是半小時、一小時。腦子裏經常都有爸爸媽媽不斷在耳邊說話的場景、聲音,讓我很煩躁。”

父母往往覺得男孩不受教,跟他說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需要反複提醒、反複督促才行。然而,父母的嘮叨常常起不到激勵男孩盡快改正錯誤的作用,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和父母對著幹,更不願意去改變。

一個12歲男孩這樣說,“如果媽媽不那麼愛嘮叨,或許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還舉了例子:最近,他迷上了看漫畫書,放學回家,就會迫不及待地拿出漫畫書看。媽媽說了他兩句,他也覺得很內疚,所以決定再看5分鍾就寫作業,媽媽也同意了。可是剛看了3分鍾,媽媽就又開始嘮叨。媽媽的嘮叨,讓他覺得心煩,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他最後甚至不想寫作業了。

與女孩相比,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父母的信任。很多時候,男孩不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更不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隻是他需要時間來改正。父母一遍遍的嘮叨,會給男孩帶來壓力,傷害男孩的自尊心,打擊男孩的積極性,甚至激起男孩的逆反心理。

當男孩遇到壓力時,傾向於把造成壓力的信息摒除在外。因此,愛嘮叨的父母需要注意:如果想讓兒子記住你的要求,不妨用正麵的方式提出要求,盡量減少嘮叨給他造成的壓力。

育兒心經

為男孩指出他的錯誤,然後留出時間讓他去改正,少給男孩一些嘮叨,這是對男孩的信任,這樣更能激發男孩的決心和毅力,鼓勵男孩自覺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重視與男孩的非語言溝通

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女孩挽著爸爸媽媽的手悠閑地逛公園,爸爸媽媽微笑著,不時拍拍女孩的腦袋或是捏捏女孩的小鼻子。然而,這樣美好溫馨的畫麵卻很少出現在父母與男孩身上。

有一位父親曾向專家請教:“我的兒子長大了,越來越不聽我的話了。我跟他在一起常常覺得沒話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專家建議他:“你多擁抱你的兒子!”父親覺得很不可思議:“根本不可能,他總是躲著我,別說擁抱了,就連握手、摟肩膀這樣的接觸都沒有過。我們都覺得那樣太不自然、太尷尬。”

在《母乳新發現》一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清晰地發現,原始的情感表達方式——擁抱、撫摸、親吻等,幾乎在孩子上學後,父母就很少使用了。親子溝通的方式隻剩下幹巴巴的語言表達,偶爾也使用文字(比如:語言交流遇到障礙時,父母會給孩子寫信,或孩子主動給父母寫信)。於是,‘說教’就成了家教的主要手段。由於父母的表情和動作受到理性的嚴格限製,傳遞信息的渠道又如此單一,家庭教育因此變得枯燥乏味,失去了生命原有的色彩與溫度。”

艾伯特?梅瑞賓提出了一個著名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麵部表情。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非語言溝通的效果占溝通總效果的93%。有效的溝通,不在於說了多少,更多的在於那些輔助的非語言溝通。

男孩在語言表達方麵往往不及女孩,在情感的表達上也是如此。語言溝通是與男孩溝通的一個重要方法,卻不是唯一的。很多時候,非語言溝通對於不善言辭的男孩來說反而更為有效。

1.給男孩一個關注的眼神

“爸爸,我有件事情想告訴你!”小傑高興地對正在看球賽的爸爸說。爸爸點點頭:“說吧,兒子,我聽著!”原來小傑終於通過了體育部的考核,進入了學校足球隊,實現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嗯,兒子,真不錯!爸爸為你感到高興!”爸爸這麼說著,可是視線不曾離開過電視。盡管聽到爸爸的祝賀了,可是小傑還是很傷心。

英國心理學家阿蓋依爾研究指出:“當語言信號與非語言信號所代表的意義不一樣時,人們相信的是非語言所代表的意義。”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父母的每個眼神都傳遞著一種感情和情緒。因此,當不善言辭的男孩在和你說話時,請給他一個關注的眼神,給他注視的目光,讓他更好地感受到你的關心和重視,更有勇氣去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