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曾說過:“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人的一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漫漫人生路,苦樂相摻,悲喜相伴,往往挫折坎坷比平坦之路更多。挫折會伴隨每個男孩的一生,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從小讓男孩學會抵抗挫折,他們就會成為一個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的勇者。所以,家長應該引導男孩認識挫折,正確對待挫折,以便他能戰勝挫折。
1.讓男孩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態
父母要從小就讓男孩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願望都能滿足,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成功和喜悅,也會有失敗和挫折。父母可以通過給男孩講述一些名人故事,用他們的親身經曆讓男孩明白並接納這樣一個道理:挫折是人生的常態,挫折是成長的必須,拒絕挫折,也就是拒絕了成長。隻有當男孩樹立了這樣的意識,當挫折來臨時,孩子才不會無奈逃避。
2.讓男孩知道應該勇敢麵對挫折
同樣是帶孩子去打針,中國的家長一般會對孩子說:“不怕不怕,一點都不疼。”孩子信了,以為真的不疼,等到針紮進去才“哇”的一聲哭出來。而美國人卻常常教育孩子說:“打針很疼,但是你要勇敢。”這是兩種教育思想,培養出的孩子品質也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困難來時依賴父母,不敢直麵挫折,而另一個卻是知道困難來時必須自己勇敢的麵對,任何別人都代替不了。直麵挫折,是需要勇氣的。父母要讓男孩知道,挫折來臨時,應該鼓起勇氣,勇敢麵對,隻有自己上前迎接挑戰,拿出勇氣和智慧去麵對和解決,才能成長,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他的角色。
3.傳遞給男孩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麵鏡子,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的人生態度對男孩正確認識挫折有重大的影響。如果父母在挫折麵前積極樂觀,把挫折看成一個人生的新契機,男孩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才可能從容地直麵人生的各種挫折,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挑戰。相反,如果父母在挫折麵前消極悲觀、回避現實,卻反過來要求男孩要正視挫折,要勇敢,那麼不僅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育兒心經
世上的事情往往這樣:成果未成,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家長應該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並積極引導男孩,讓男孩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隻有麵對並戰勝它,才能進步和成長。
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
有這樣一篇報道:一對夫妻把兒子辛辛苦苦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給他零花錢。可是進入社會的兒子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還要追流行,錢根本不夠花。最後,他對父母說:“如果你們不能給我提供一輩子的優越生活,為什麼讓我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
父母對兒子的愛,讓兒子在生活中養尊處優,習以為常,意識不到生活的艱辛,直到自己走進社會時,才發現自己的收入根本養不起自己,從此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可能供養男孩一輩子,男孩的成長也隻有一次,而且不可逆轉,父母隻有從小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讓男孩吃些苦,體會生活中的艱辛和困難,才能逐漸培養男孩獨立自主的能力,讓男孩懂得感恩和珍惜,並鍛造男孩的堅強意誌。
很多發達國家,都很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他們的一些觀念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學校試圖通過這種吃苦訓練來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盡管條件有些苛刻,家長們卻全力支持這項活動,而事實證明,這項活動確實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在德國,父母從不包辦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關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麼,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在瑞士,父母從小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學習自食其力,以免將來成為無能之輩。如瑞士有德語區和法語區,瑞士的父母會讓孩子到不同語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鍛煉勞動能力,又有利於學習語言。
加拿大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無論刮風下雨都從來沒有耽誤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