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沒有……地方畫花仙子了……”琳琳越看越傷心。

爸爸媽媽看到那幅畫上被琳琳塗得滿滿當當:小朋友、小動物、樹木、花草、白雲都堆在一起了。

專家分析

凡事都聽別人的,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有些孩子固執己見,令家長十分頭疼,與此相反,也有一種孩子什麼都聽別人的,這種缺乏主見的表現也令家長很傷腦筋。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在小女孩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兒童時期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所以家庭教育對其獨立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孩子缺乏主見,凡事都聽別人的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父母的教育觀念不對路

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聽話才是好孩子,有意無意間便向孩子灌輸這種思想。比如,“寶寶再不聽話,大灰狼就要來吃你了”,“你不聽話,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同學們都不喜歡你了”等等。久而久之,在孩子的頭腦中便形成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隻有聽別人的才是正確的。

誠然,孩子聽話、乖巧父母就不用擔心他在外麵和小朋友鬧矛盾,可以省去很多力氣。但如果孩子表現得過於順從,凡事沒有主見,總是模仿別人,就不是一種好現象了,這對孩子今後個性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父母習慣於幫孩子做決定

出於對孩子的愛護,有不少父母習慣為孩子做決定。大到孩子在業餘時間學習什麼特長,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而當他們發現孩子已經開始過分依賴自己時,卻很難正視自己在孩子這一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孩子不自信

如果說以上兩點是孩子缺乏主見的外在原因,那麼孩子不自信便是孩子內在的原因。缺乏自信的孩子想把事情做好,但卻對自身的能力有很大懷疑,於是便習慣於依賴別人的觀點。孩子越不自信,越容易形成“別人都比我懂得多”的心理,自我決定性便會藏匿得越來越深。

從上述事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琳琳向爸爸媽媽征求意見的時候,兩位家長並沒有同孩子交流溝通,而是直接拿出了自己的意見。事實上,家長和孩子采取交流的方式最為妥帖。家長可以以“琳琳覺得彩虹和什麼在一起最好看呢?”等反問形式的話來對孩子進行無形的啟發和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做決定。

相關方麵的專家指出:兒童發展依賴於成年人,又獨立於成年人。也就是說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麵,既不能充當保護神,也不能充當指令員的角色,而要當“向導”,幫助孩子強化自我意識,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為孩子創造各種獨立處事的條件,使孩子學會獨立地麵對他人、麵對學習和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增長智慧、增長才幹。

同樣一件事,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完成,和孩子靠自己獨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後者能讓孩子體會到自我的價值,這種成就感對於培養有主見的孩子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教子處方

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凡事都聽別人的,是孩子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培養孩子的自信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那麼家長應具體從那幾點做起呢?

1.不要求孩子事事“聽話”

家長們都喜歡懂事的孩子,但要求孩子對自己過分順從並不明智。從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到慢慢長大融入社會,孩子將要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與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從小缺乏自信的孩子很容易跟從別人的步伐,無論從孩子自身的發展還是安全方麵來說都是有害無益的。

具體說來,很可能使孩子成為性格軟弱的人。缺乏自主,遇事不能獨立思考,沒有主見,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都要別人為他拿主意;缺乏自信,生活中總是感到事事不如別人,對周圍的事物頗為敏感,甚至可能由於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為自卑的人。

2.給孩子製造機會讓他學會說“不”

要使孩子有主見,必須破除孩子對權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說不”遊戲,家長有意出錯,讓孩子挑出錯誤的地方。比如,家長說:“蘋果、香蕉、菠蘿、芹菜等都是可以吃的東西,都是水果。”孩子說:“不對,芹菜是可以吃的東西,但不是水果,是蔬菜。”在遊戲的過程中,當孩子的答案有誤的時候,不要指責孩子,告訴孩子,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錯。孩子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從而逐漸克服聽從、模仿別人的毛病。

3.多向孩子“請教”,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經常地鼓勵孩子是增強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徑之一。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出問題,通過肯定孩子的答案來鼓勵孩子。比如媽媽過生日,爸爸可以問孩子選擇什麼禮物,然後按照孩子的意思選擇一份禮物。媽媽收到禮物,在肯定禮物的同時也肯定孩子的眼光,孩子就能從中獲得自信。

以上三種方法從家長觀念的轉變到具體的做法都緊緊圍繞著“讓孩子自信起來”。家長一定要相信,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一個自信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求助的必然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