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缺乏判斷能力:問什麼都說好
家長傾訴
周末,爸爸媽媽帶著甜甜去動物園玩,甜甜在路上邊走邊玩,十分開心。
路上遇到了爸爸的同事李叔叔,李叔叔見甜甜長得乖巧可愛,忍不住抱了起來。捏著甜甜的小臉蛋兒問道:“甜甜,你喜歡爸爸呀,還是喜歡媽媽呀?”
“我都喜歡!”甜甜回答道。
幾個人覺得甜甜非常會說話,都開心地笑了。
但甜甜的父母卻發現,甜甜平常回答問題也總是很籠統,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擇。
這天晚上在飯桌上,媽媽問甜甜:“甜甜,你喜歡幼兒園那個老師啊?”
“我都喜歡,她們都好。”甜甜邊吃邊說。
“甜甜,爸爸周末帶你出去玩兒,你想去哪兒啊?”爸爸又問道。
“哪兒都行,好玩就行!”甜甜立即回答,頓了一下又說道:“噢,對了,小翼說上周他媽媽帶他去爬山了,可好玩呢,要不我們也去吧!”
爸爸和媽媽相互看了一下,無奈地低下頭吃飯了。
專家分析
判斷力的缺失和性格上的缺陷有關
缺乏判斷力,對外在事物的判斷都停留在一個層次上,是缺乏主見的表現之一。我們可以理解,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尚不深刻,對事物的判斷未必都是正確的。他們憑借自己的喜好對事物做出簡單的取舍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而對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意識地去進行比較的孩子,很可能是性格上存在某種缺陷。
缺乏判斷力的孩子往往很“聽話”,有極大的從眾心理,缺乏個性和自信,從來不積極回答問題。這已不能是“生性膽小”四個字所可以解釋的,家長應慎重地考慮造成孩子缺乏判斷力的深層次的原因。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如此“聽話”呢?
視野狹隘
外界的信息對於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作用巨大。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就可以通過一些渠道有簡單的善惡之分,比如孩子們知道《藍精靈》裏有一個壞蛋叫格格巫;《小飛俠》裏的彼德·潘是孩子們公認的智慧勇敢是好人,而海盜船上的胡克船長是壞人等等。但是如果讓他們在好人之中做出選擇,他們便認為是一件難事。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隻有兩種色彩。這就造成了孩子在性質接近的事物之間做選擇的時候出現了困難。
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這是由於孩子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可能達到的成就估計膚淺、不穩定造成的。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會使孩子得出完全從屬於別人的評價。當別人讓他做出評價的時候,往往以含糊的言語來掩飾內心的底氣不足,久而久之回答問題便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即總是模棱兩可,不夠明確。
沒有特殊的喜好
人們常把“夢想”掛在嘴邊,並以此來激勵自己前行。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夢想對自己來說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個人具有一種北鬥星般指引方向的作用。
同樣,一種特殊的愛好或對未來的憧憬對孩子也有一種指引作用。孩子會以此為依據對外界事物做出判斷。正確與否暫且不論,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對兩種事物做出明確的判斷,主見性較強。相反,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事物能牽扯孩子的興奮神經,那他自然沒有興致去對他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判斷了。
我們成人對事物做出判斷的時候,總是多角度,多側麵地來思考、分析,然後再基於對事物的深刻了解,結合自身的喜好做出判斷。孩子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對於以後的發展很有幫助,無論是對孩子看待問題的方法還是自我能力的駕馭都是十分有益的。
教子處方
讓孩子嚐到自主選擇的“甜頭”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對善惡、是非有清晰的判斷力,因為這對孩子的安全和各方麵的發展都很重要。但很多家長忽視了,這種能力的培養應從點滴小事開始,並且需要時間的累積。而很多家長自身總是替孩子做很多決定,從而剝奪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這對判斷能力的形成有害而無益。
家長可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麵注意對孩子進行判斷能力的培養:
1.讓孩子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善惡、是非的概念本身對很多孩子來說還是模糊、抽象的,更不要說他們會有清楚明確地判斷了。因此,平時父母要注重對孩子進行判斷習慣的培養。比如你可以拿著橙子和橘子,問孩子要哪一個。孩子可能覺得樣子差不多便都想要。此時,你必須讓孩子做出選擇,告訴他不可以兩個都要。孩子此時便會有一種意識上的觸動,便會選擇更喜愛的一種口味。同樣還可以讓孩子兩種顏色、兩種動物等等之間做出選擇,讓他漸漸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讓孩子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一個整天喊著“我要做”的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力必然要高於那些被動去做的孩子。“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實質就是培養孩子主動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