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和孩子一起外出的時候,在經濟許可的範圍內,盡量讓他自己挑選所需的物品。這時孩子會非常高興,主動性極強。而對於他要買的眾多物品,讓他隻選取少數的幾件,盡管孩子心有不願,但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已變得果斷起來。因為他已經知道,勇敢地選擇總比什麼都不選強。

3.讓孩子有自己的“特長”

有很多“望子成龍”家長為孩子報很多的輔導班,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眾的一個。其初衷盡管是好的,但於是讓孩子泛泛地了解很多,不如考慮孩子個人的興趣,讓他學有所長。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都願意投入自己的努力,當他紮實地掌握一門技能,便會擁有自信。從而敢於也善於主動對外界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此外,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鍛煉他的獨立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隻有讓他自己去體驗,去感知,他才會對事物產生探究的欲望。對事物有了較深的了解才會在意識當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6.自製力差:什麼事都得叮囑好幾遍

家長傾訴

周末,小鬆在家裏玩遊戲。媽媽提醒小鬆先去把作業寫完,然後再玩。小鬆嘴上答應著,手裏還一直玩著。

媽媽走過來,把遊戲機拿過來,說:“小鬆乖,先去寫作業,要不然明天老師該批評你了。”

小鬆撅著嘴走進自己的房間,把書本從書包裏拿了出來。注意力一點兒都不集中,剛寫了兩行,聽見門“哐”響了一聲,小鬆便躡手躡腳地走到門邊從門縫裏往外看。小鬆發現媽媽出去了,心想:媽媽肯定是出去買菜了。於是,小鬆又從房裏溜了出來,拿著沙發上的遊戲機又玩了起來。

忽然,門又響了。小鬆想趕緊溜回去,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媽媽看見正在玩遊戲的小鬆,無奈地笑了笑,說道:“那等吃過中午飯你再寫作業吧,你去爺爺奶奶家告訴他們來家裏吃飯。”

“我馬上就去!”好動的小鬆“噌”地從沙發上跳起來,向爺爺奶奶家奔去。

剛到樓下,看見同班的華子在小區的公園裏玩,便跑過去和華子玩了起來。一會兒壓蹺蹺板,一會兒又捉迷藏,眼看就要到吃飯的時間了。

媽媽做好飯還不見小鬆回來,十分擔心,便解下圍裙,準備出去看看。剛出門,往公園裏一瞧,瞧見了還玩在興頭上的小鬆。一看孩子沒事,懸著的心總算落下了,但一想到這孩子這麼沒自製力又開始犯愁了。

專家分析

家長要求不嚴是造成孩子自製力差的重要原因

控製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強弱,對其今後各種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製約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心靈的天窗。”注意力不集中和孩子自製力差有著明顯的聯係。當孩子專注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常常表現出極大的自製力,甚至外界有響動也不會輕易地轉移視線。這種有傾向性的注意力不算是健康的,真正有自製力的孩子在他所接觸的有意義的事物上都能控製自己並認真對待。然而,現實當中的很多孩子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很容易為外界所幹擾,丟下手頭的事情又去做另外一件事。

自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以及認知和社會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麵的發展。要培養孩子的自製力,還得讓孩子首先有好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的形成雖然與先天的遺傳有一定關係,但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更為重要。家長應當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為他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從孩子出生起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注意品質與能力。

那麼,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哪些方麵呢?

家長對孩子要求不嚴

大家都知道軍人的自控能力都很強,這和他們平日嚴格的軍紀和艱苦的訓練是分不開的。當然家長不可能如此嚴格的管教自己的孩子,但適當地給孩子訂些規矩,對其自製能力的培養是很有益的。但是,由於現在大部分子女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疼都疼不過來,更別提定規矩了。但家長要明白,不能嚴格要求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日後注意力的渙散。

學習興趣淡薄

很多孩子一心想著玩兒,對學習總提不起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較明確具體的強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遙遠的、比較抽象模糊的東西所影響。學習雖然意義重大,事關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可對孩子來說,畢竟是比較遙遠和抽象的;而玩遊戲、吃零食之類的事情是一種非常明確的誘惑,能使孩子獲得及時的滿足,所以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後者的吸引。

生活習慣不規律

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是高質量生活的一部分。它引導人們在最適宜的一段時間內去做最適合的事情,久之自然形成良好的自製力。但大部分家長都習慣幫孩子做很多本該由孩子在特定時間來完成的事情,使得孩子沒有緊迫感。因為孩子覺得,到時間完不成家長會幫忙的解決的,不用著急。於是他們總是想起什麼來就做什麼,時間久了,自然散漫。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位家長還得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辦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