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專家分析
堅強的意誌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兒童的心理是敏感多變的,表現之一就是遇到高興的事就樂開了花,而一遇到點挫折就垂頭喪氣。嚴重一些的,孩子甚至會因為微不足道的失敗而留下心理陰影,對自己徹底失去信心。而社會要求我們的孩子必須具備堅強的意誌,畢竟前方的路途不可能總是平原,遇到山巒、丘陵一樣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事。所以,孩子若沒有堅強的意誌去和困難拚搏,自立自強也就無從談起了。
因此,要讓孩子有能力迎擊更大的挫折,就要讓孩子從小克服軟弱的毛病。
造成孩子對待失敗態度偏激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天生“多愁善感”
有人常拿“天生多愁善感”來形容性格陰鬱的人,這也暗含著一定道理。以天生氣質來說,就是“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他們在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沉默不語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家長在對待的時候不能一味地認為孩子太不懂事。
不能客觀地認識自身及失敗
一般十分看重考試結果的孩子都有極大的求勝欲。從表麵上看來,這樣的孩子懂得進取,但實質上他們並不十分自信。真正的對自己的信任來自於內心,不會因為一次考試結果就否定自己。他們把失敗看成恥辱,即使微不足道,也會覺得它撼動了自己的尊嚴。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客觀認識自己,讓孩子知道嚴格要求自己是好事,但不能將失敗看成大敵;允許自己失敗,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佼佼者,整日地把學習的事情掛在嘴邊,而且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讓自己的孩子向學習好的同學學習。這樣無形之中就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壓力,而且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當他努力地去做好但是又遭遇失敗的時候,自然情緒十分低落。這不僅僅是因為一次小的成績而有挫敗感,而是對自己整個人的懷疑使孩子十分沮喪。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句本身沒有錯,但它強調的是正確麵對人生的風雨,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誌去與艱難搏鬥。在挫折教育中,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要讓孩子在不斷的挫折中接受挫折教育。”似乎孩子經受的挫折越多越好,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心理學家們為挫折這樣定義:“挫折是個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幹擾,其需要不能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既然挫折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就需要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否則挫折,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變得自卑和軟弱。
教子處方
引導孩子尋找疏導挫敗感的正確渠道
意誌品質主要靠後天的教育培養。一個小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會表現出意誌品質的初步狀態。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意誌品質的各方麵因素發展很快。因此,必須從小抓緊意誌品質的培養,一點也不能放鬆。
那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讓孩子明白失敗並不可怕
如果說孩子從一開始就把失敗看得太過嚴重,不妨“設計”一段小小的情節讓孩子明白失敗也有好的一麵。比方說,爸爸某一天可以裝作心情很不好的樣子,當孩子問爸爸怎麼回事的時候,爸爸可以故事孩子工作上出現了什麼問題,被領導批評了。而改天則十分興奮地告訴孩子自己從上次的失誤中領悟出了不少東西,受到了表揚還得到了額外的獎勵。孩子再遇到問題的時候便會想想能不能從中汲取什麼教訓,當注意力不是完全集中在“失敗”上麵時,情緒就不會那麼糟糕了。
2.讓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孩子之所以在行為或情緒上表現得十分偏激,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更好的紓解方式。家長應與孩子進行貼心的交流,鼓勵他們大膽地將鬱結在心中的心事說出來,幫助孩子找到根源解決問題。溝通的力量是無限的,讓孩子多交貼心的朋友,學會用語言來表達內心,才不至於使孩子盲目地求助於行為或情緒上的豁口。
3.多鼓勵孩子,讓他樹立自信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後,所發揮的作用相當於激勵前的3-4倍。這些激勵不僅要由外部(父母)給予,更要由內部(孩子自己)發出——自我激勵。因此,在孩子受挫的時候,家長應多鼓勵孩子,讓他始終對自己保持信心。
另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在一些活動中鍛煉自己的意誌,比如下棋。下棋還能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磨煉孩子的意誌並提早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下棋有輸贏,要贏對手,就必須有強烈的取勝願望,而且要贏得一盤棋,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孩子在下棋的過程中不斷遭受輸贏的磨煉,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9.愛哭:有事兒沒事兒都得哭兩聲
家長傾訴
豆豆長得很可愛,十分招人疼。但是一家人都很怕她,因為她動不動就抹眼淚兒,跟發生多大的事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