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這天,爸爸媽媽都在家。因為有朋友要來家裏做客,他們一早就開始忙活。豆豆自己在沙發上看動畫片。

不一會兒,豆豆的哭聲傳到了正在廚房忙碌的爸爸媽媽耳朵裏。他們以為孩子摔倒了趕緊跑出去看,發現豆豆正好端端地坐在沙發上,卻跟受了莫大委屈似的哭著。

“豆豆,怎麼了?誰欺負你了?”媽媽一邊抱一邊問。

“爸……爸、媽媽自己玩兒,不理我……”說著哭聲更大了。

媽媽隻好陪豆豆一起玩,讓爸爸一個人去做飯。

快到中午的時候,李叔叔一家人來了,兒子翼翼跟在後麵。

李叔叔打發兒子和豆豆一起玩兒,沒想到翼翼嚷嚷道:“我不跟她玩兒,太愛哭了!”

這一句話還沒落地,豆豆的哭聲就很配合地響了起來。

大人們又無奈地開始哄了。

專家分析

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人們常開玩笑說:這個人的淚腺太發達。這其實是說這個人太愛哭。愛哭說得好聽一點是多愁善感,說得不好聽是情緒管理不佳。不過有的人雖然不哭,可是天天心裏愁雲慘霧,表麵卻強顏歡笑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兩、三歲的時候很容易哭鬧發脾氣。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當他們的要求不被允許時,哭就是他們表示反抗的一種方式。小孩子,心裏有事的時候尋找一個豁口來釋放一下,相對於總是悶不吭聲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從小就沉默不語對於孩子的性格、人際等方麵多少都會有影響。但任何事情都講究個度,哭也一樣。尤其是當孩子再大些,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製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家長就得認真找找原因了。這很可能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成了好發脾氣的習慣。

事實上,愛哭也是不自立的一種表現。想想看,哪一個自立的人會用哭來解決問題呢?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哭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孩子天生性情脆弱

也就是說,愛哭不是孩子刻意所為,而是一種不自覺的表現,類似於人的某些本能。就像有的人天生膽子大,而有的人走夜路就會戰戰兢兢。天生愛哭的孩子,性情都會有些脆弱,對此家長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注意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循序漸進地施加影響,使之脆弱的個性逐漸改善。

語言表達能力不夠

上麵提到,孩子把哭當成表達情緒的常用方式,而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哭根本不能解決衝突。大人都知道,解決問題需要用語言交流,並付諸實踐。對於小孩子來說,他不理解什麼是最好的方式,他僅僅明白哭是最簡單的方式。因此,平時多與孩子交流,讓他學會用語言交流,讓他體會語言的力量,慢慢地,“哭”這種方式他就會棄置不用了。

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什麼時候會哭?喜、怒、哀、樂,四種情緒,最容易讓我們掉淚的應該是第三種情緒:哀。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哀?感覺寂寞無助的時候,失去親人朋友的時候等等。而孩子還小,感情不會有大人那麼豐富,因此孩子總愛哭最可能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家長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爭吵受了委屈等等都會引發內心的恐慌,從而“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實際上,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哭”都有它正麵的意義。想想我們每個人剛出生時,如果不哭,接生人員都要想辦法讓我們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從那一刻以後,大人卻總是想辦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點違反常理。當然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是為一點兒的小事就哭,先別說對孩子的性格會有影響,單是看在眼裏也會覺得心疼。關鍵在於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敏感性,並引導孩子選擇一個恰當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教子處方

理解當先,再選擇正確的親子教育方式

除了偶爾喜極而泣,很少有人在心情舒暢的時候哭泣。因此哭的背後總有一定的原因。哭,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大哭後,孩子可以感覺輕鬆、壓力減輕。有些學者發現,愛哭的人甚至比不愛哭的人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不要為了清靜,過於抑製孩子的情緒,不讓孩子哭。

不少脾氣暴躁的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哭哭啼啼的,總是要求孩子好好說話,而自己卻沒有好好說話。孩子受到驚嚇,內心的恐懼感更加強烈,這樣怎麼能好好說話呢?

所以,父母應理解孩子,再選擇正確的親子教育方式。一般來說,恰當的做法應該是:

1.適當照顧孩子的情緒

照顧孩子的情緒包括兩方麵:一是家長首先要克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表示尊重;二是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敏感性,否則就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哭泣,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2.弱化孩子的哭

很多家長見到孩子哭,不會嚴厲地嗬斥,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比如對孩子說“你不哭,媽媽就帶你去吃麥當勞”、“不哭,爸爸給你買‘變形金剛’”等。乍一看,孩子不哭了覺得還挺奏效,事實這種方法會強化孩子愛哭的心態。因為孩子從“哭”中收獲了東西,覺得“哭”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那他為什麼不哭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