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哭應采取“中性”的態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給一定的安慰,不能給太多同情,否則會哭得更凶。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等你什麼時候不哭了再說”等,然後專心地在房間內做自己的事。慢慢地,孩子的目光就會隨著家長來回移動,注意力分散了慢慢也就不哭了。家長的過分心軟,對孩子其實並無多少好處。
從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麵,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凡事鼓勵孩子說出來,隻有他用說的不用哭的,才給予正麵響應;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嚴厲?或者過於保護?當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協。最後,還要給孩子時間,協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夠了,情況自然會逐漸好轉。
10.心急:多等一分鍾都不行
家長傾訴
周末,爸爸媽媽帶著輪輪到遊樂場玩兒。
到了“旋轉木馬”那兒一看,有許多家長都領著自己的孩子在那裏排隊等候。
“爸爸,我要騎馬!”輪輪搖著爸爸的手說。
“那咱們在這兒排隊吧。”爸爸說。
“不如咱們先去玩兒別的遊戲,等這邊兒人少了,再來玩兒,好嗎?”媽媽提議道。
“不嘛,我就不!我就不!我現在就要玩兒!”輪輪不依不饒地嚷嚷著。
“那不如這樣,你和媽媽在這兒等著,爸爸去給你買冰激淩,回來一邊吃一邊玩兒,行嗎?”爸爸想以此來拖延時間。
“那你快點兒啊!”輪輪撅著嘴說。
剛過兩分鍾,輪輪又開始纏著媽媽說:“媽媽,爸爸怎麼還不回來?”
“馬上就回來了!”
“我不等了!我現在就要騎馬!”輪輪一邊說著一邊使勁兒地拽著媽媽的胳膊往往前邊走,“我現在就要騎馬……”聲音也越來越大,周圍的人都看著輪輪衝著媽媽發脾氣。媽媽既不願當眾批評輪輪,又拿他沒有辦法……
專家分析
不要總是在第一時間達成孩子的心願
人是否有耐性,是其人生和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一個缺乏耐性的人也無法自立,因為自立需要人有十分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不是消極的偏執,而是要求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缺乏耐性的人首先最容易對自己失去耐性,那如何談自立呢?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但很多家長的理解都是相反的,他們認為百依百順是使孩子感到幸福的方法。孩子要什麼,父母總是第一時間達成孩子的心願。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有求必應”的習慣。
家長在責備孩子遇事太過心急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親子方式是否有問題呢?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多等一分鍾就會受不了呢?
現在的孩子吃穿都不愁,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家長們通過忙碌的工作有了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的資本。於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慢慢地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欲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這種貪心不僅表現在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天馬行空”,而且要求在想要和得到之間的時間差必須越來越小。由此來看,孩子缺乏耐性的原因不難發現。
孩子在小的時候,有家長的萬千寵愛,可以及時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當孩子長大外出求學、融入社會,總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會有人像父母那樣再遷就他,而兒時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已經根深蒂固了。於是他很容易就對周圍的人抱有偏見,嚴重地還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品質。家長必須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給孩子,孩子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學習。孩子要學會忍耐,必須獲得兩種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另外,孩子還需要兩種關鍵的情緒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所需的這些技能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比如,拿事例中的主人公來說,如果輪輪能領悟到排隊和“騎馬”之間的因果關係,便能平心靜氣地等待,也就是具有了延遲滿足的情緒技能。
教子處方
延遲滿足,教孩子學會控製自己
在了解到擁有忍耐的好性格需要長期的培養之後,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孩子的耐性:
1.延遲滿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