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幼兒園會為小朋友開設手工課,家長可要求孩子將自己的“作品”帶回來。另外孩子在與玩具玩耍的過程中,家長應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告訴孩子玩玩具會有哪些花樣,讓孩子自己動手來裝扮自己的玩具。當孩子對玩具“付出心血”之後,自然也就懂得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了。

玩具本身是沒有思想,也無法與人溝通的,但當孩子通過自己的想象力與玩具互動起來的時候,玩具就會成為他的好朋友。這樣孩子就不會輕易地“拋棄朋友”了。

13.懶惰:長這麼大從沒自己洗過衣服

家長傾訴

小白十分愛幹淨,尤其愛穿白色的衣服。老師也經常誇獎小白衣服幹淨整潔。但這都得歸功於小白勤快的媽媽,因為小白從沒自己洗過衣服。

周末的時候,小白又提醒媽媽:“媽媽,你快幫我洗衣服吧,我明天還要穿,再不洗明天就幹不了了!”

小白說完好一會兒都聽不到媽媽回應,便去臥室找媽媽。一看媽媽正躺在床上。

“媽媽,你怎麼了?”

“媽媽有點不舒服,要不小白學著洗衣服吧,媽媽教你。”媽媽對小白說。

“我不洗!”小白馬上回答道。

“那你幫媽媽拖下地板吧,待會兒有個阿姨要來看媽媽。家裏這麼亂不太好。”媽媽又說。

“我不會,等媽媽病好了自己拖吧。”小白說。

“那媽媽以後也不幫你洗衣服了。”媽媽故意說。

“那我拿給奶奶,讓奶奶幫我洗。”小白馬上又說。

這下媽媽不知道說什麼了。

專家分析

懶惰包括行為上的懶惰和思想上的懶惰

人人都有惰性,誰都不願意整日勞碌奔波,孩子更是如此。但是,父母應該明白,後天的環境對孩子品質的塑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少年成天性,習慣成自然”講的就是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對人的影響。因此,人就有勤快和懶惰之分。有的人總是很勤快,他們能在自己的奔走之中體會到快樂,“惰性”所能發揮的效力就少得可憐了。

自立,從最淺顯的字麵意思來理解也能知道它一種不依賴他人、憑借自己力量拚搏的品質,試問一個懶惰的人如何做到這一點?從事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小白外在的懶惰實際上是他內心依賴性的顯現。

懶惰分為行為上的懶惰和思想上的懶惰,以下從兩個方麵來分析:

行為上的懶惰

有調查表明:中國城市小學生每日做家務的時間幾乎是全世界各城市最低的。美國孩子日均勞動時間為1.2小時,而中國孩子日均勞動時間不足12分鍾。不要說幹家務活,懶惰成性的孩子就連自己的事,諸如收拾房間、整理書包等都懶得去做,恨不得父母時刻在身邊為他服務。這些都屬於行為上的懶惰。

其實兒童的心理是與“惰性”有違的,因為孩子的好奇心理總是很重,他們願意去嚐試映入自己視野的新鮮事物,也願意變換自己的角色去體驗新鮮的過程。但家長出於愛護的心理,總是害怕孩子會不小心傷害到自己,便把一切本該讓孩子自己動手的事情都包辦了。

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顯得有些笨拙,家長就嫌孩子動作太慢,或看不慣,於是便三下兩下幫孩子穿好;孩子要學大人的樣去洗碗,便會得到“放下放下,別搗亂了,等你大一點了再洗……這個樣子會把袖口弄濕的”或者是“這些都不用你做,把成績提上去才是你最應該做的”等容易挫傷孩子積極性的答複。

事物之間都是相互牽扯的,家長做得多,孩子自然就做得少了。久之,當孩子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再埋怨孩子“生性懶惰”似乎就不太合適了。

思想上的懶惰

思想上的懶惰表現在對待問題態度浮躁,稍微遇到點兒難題就求助於別人,甚至讓別人代自己完成。

思想上的懶惰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創造力的發掘都是不利的。沒有一個科學家的成果是坐享其成得來的,他們都是從思考點滴小事開始,才有了重大的科研成果。當然,我們並不指望每個孩子都成為像愛因斯坦、牛頓那樣的大科學家,但是我們讓孩子明白:思維上的懶惰是邁向成功的大敵,一個不會自己思考的人也必然無法自立。

一般來說,孩子不願思考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方麵,對於孩子來說,思考還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因此,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引導,使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享受到樂趣,他們自然會把思考看成一件乏味的事情。另外,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當孩子問家長一些問題的時候,部分家長往往會說“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之類的話來敷衍孩子。這樣在無形中,孩子探索欲望的火苗就被澆熄了,孩子自然不會再思考下去。

教子處方

讓孩子找到勤勞的樂趣

有這樣一位媽媽,她正在擦桌子,兒子就在一邊看著媽媽。這時電話響了,媽媽去接電話。這時,兒子拿起抹布,模仿媽媽的樣子擦起了桌子。媽媽回來一看,十分開心,對兒子說:“兒子,你這麼小就知道幫媽媽分擔家務,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聽到媽媽誇獎自己,兒子高興極了,幹得越來越起勁。

從這個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並不是天生懶惰的。其實,家長隻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讓孩子從勞動或思考中體會到樂趣,就不怕孩子會因為懶惰而無法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