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要發揮作用,必須作用到主體上麵。也就是說,如果在每次思考問題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的方法不存在任何問題,那就等於緊閉了心門,外界的力量就無法進入。因此還得讓孩子對自己的思維方式有所認識。

拿上述事例來說,小雅認為花的葉子打蔫兒之後會死掉,爺爺可以和小雅打一個賭來證明花不會輕易就死掉。這樣,小雅就會覺得原來花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脆弱。無形之中對孩子的思維產生一定的衝擊,她就會感覺到自己與別人的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時間久了,孰優孰劣孩子就能感受到,並逐漸變得樂觀起來了。

2.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及時排除不良情緒

其他的不良情緒很可能是孩子悲觀情緒的導火索。因此,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及時地排除這些不良情緒。比如,孩子有了苦悶,要讓他盡量訴說,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壓在心頭,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斥責;注意回避孩子敏感、忌諱的話題;或者轉移孩子的思路,減輕心理負擔,如此等等。因為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3.豐富孩子的視野

孩子的視野太過狹隘,想法就容易受到局限。給孩子創造條件讓他開拓自己的視野,多交一些朋友,孩子總會得到啟發。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這些啟示會為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提供線索,這樣就不至於使孩子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

如果用顏色來為一個悲觀孩子的情緒定義的話,那就是灰白。家長應為孩子的生活多抹上幾筆亮色,讓孩子發現生活原來很美好。因為,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是不會以消極悲觀的心態來麵對生活的。

18.小氣:這是我的東西,不給你

家長傾訴

珍珍過生日的時候,在外地上班的姑姑給珍珍寄回來一件十分漂亮的裙子,蕾絲邊的,還有繡花,珍珍穿上像個小公主一樣。

周末的時候,珍珍穿著裙子讓媽媽帶她出去玩。這時,小姨帶著比珍珍大一歲的嵐嵐來串門。

“珍珍真漂亮呀!”小姨一進門就誇獎道。

珍珍聽了,覺得心裏很美。

“媽媽,我也想要珍珍那樣的裙子。”嵐嵐看到珍珍的裙子那麼漂亮,心裏十分羨慕。

“珍珍,把你的裙子給姐姐試試吧。”媽媽對珍珍說。

“我不給!我的裙子為什麼給別人穿!”珍珍撅著嘴,態度十分堅決。

嵐嵐一聽珍珍這麼厲害,覺得十分委屈,竟哭了起來。

小姨和媽媽趕緊地哄嵐嵐。

媽媽到珍珍的房間裏,把珍珍的“白雪公主”抱了出來,“嵐嵐乖,嵐嵐玩這個啊!”媽媽說著把玩具給嵐嵐。

這時珍珍跑過去,把玩具搶了回來,“這是我的,憑什麼給別人玩!”

專家分析

孩子“自私”的本質是自保意識在起作用

小孩子之間經常相互指責,說“你真小氣”,家長有時也會說孩子“自私”。其實說孩子“小氣”、“自私”有些嚴重,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表現。

自我意識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同發展起來的。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逐漸增強,他們就開始懂得區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了。他們能認識自己的衣服、玩具……往往單純地認定“我即世界”,有諸如“不讓別人碰屬於自己的東西”等表現。這種表現是正常的,家長不能認為孩子是因為自私才這樣,更不能在孩子麵前說他自私。

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會隨著時間和經曆的推移有所改觀,孩子會逐漸接納他人,減少利己行為,慢慢回轉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但也有的孩子利己心理會越來越嚴重,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父母對孩子搞“特殊化”

家長的讓步,是孩子產生利己主義的一個根源。例如:爺爺要睡覺,孫子要看電視,爺爺隻能讓步;女兒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遠,爸爸也得去買;兒子要媽媽在家,一哭鬧,媽媽便一天不去上班了……這類事情的發生,在我們周圍很常見。殊不知,正是父母的愛成了孩子的自私心滋長的“沃土”。

孩子過於自卑

有些家長在孩子有錯誤時便嘲諷、鄙視,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隻能封閉自己,回避與他人的來往,整日縮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這樣的孩子多少都有些自卑心理,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與別人競爭,因此就會十分看重手中已經擁有的東西。這樣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會被人定義為“自私”,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是自我保護意識在起作用。

我們都知道,自私是一種不為眾人所認可的品行。自私的往往缺少朋友,人際關係差。很多人將自立理解為一個人單槍匹馬的戰鬥,實則不然,大多數自立的人周圍都有很多朋友。因為他們懂得與別人分享自己手中所擁有的東西,當他無助或受挫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人與他一起承擔失意和痛苦。因此,自私是隱藏在我們自身的大敵,打敗它,我們成功的阻力就會少很多。

因此,家長應在孩子的這種心理初露端倪的時候就對孩子有所引導。同時還要注意以身作則,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在親戚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等等,都可以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益。